赵构对岳飞的死,负有很大的责任。岳飞最终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但这背后其实少不了赵构的指示和默许。
起初,赵构即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确实支持岳飞。在南宋刚刚建立、局势还不稳定时,赵构需要像岳飞这样的忠臣和将领来抗击金军。但随着南宋局势逐渐稳定,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最终下令除掉岳飞。
那么,为什么赵构从一开始支持岳飞,到最后却决定杀害他呢?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权力几乎是绝对的。只要皇帝想要某人死,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因此,赵构之所以要除掉岳飞,是因为他认为岳飞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而岳飞本人的存在,对赵构来说已经不再有利。
岳飞在宣和四年(1122年)加入了北宋的军队,当时北宋尚未灭亡。而南宋建立后,岳飞上书劝告赵构,建议趁金兵尚未在中原立稳根基时,发动北伐,收复失地。但赵构并不赞同这个意见。岳飞的主战派立场与赵构的态度背道而驰。赵构更倾向于稳固南方,而非冒险北伐。
赵构不仅拒绝了岳飞的建议,还因岳飞越权上书,剥夺了他的军职,并将他驱逐出军队。然而,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未因此消退。他继续参与抗金行动,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绩,逐渐获得了赵构的重用和提拔。
但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赵构逐渐对岳飞的这种主战派立场产生了戒备。岳飞的军事才能虽然帮助了赵构稳固南方,但也让赵构感到威胁。因为在赵构看来,岳飞不仅可以帮助他扩张领土,还可能在未来对他构成潜在的危险。赵构深知,一旦岳飞的力量壮大,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赵构的父亲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家历史上对掌握军权的武将一直抱有戒心。赵匡胤曾采取过“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剥夺了许多将领的兵权,以避免军权过于集中。赵构深受父亲这一策略的影响,逐渐也对岳飞产生了恐惧。
此外,岳飞缺乏政治手腕,虽然他在军事上卓有成效,但他的一些行为也让赵构感到不安。例如,岳飞支持北伐的同时,还曾力主恢复徽、钦二帝的旧位,这一举动令赵构非常不满,因为这意味着他将失去控制的权力。
总之,赵构最终决定除掉岳飞,是因为他看到了岳飞对自己政治安全的威胁。岳飞虽忠诚勇敢,但其坚定的主战立场和对北伐的执着,使得赵构认为他已经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在南宋稳定下来后,赵构不再需要岳飞,最终做出了这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