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代一样,都是乱世,但也正因乱世,涌现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文武双全:武艺高强能上马打天下,智慧过人能马下治国。正是有了他们的辅佐,许多诸侯国得以发展壮大,于是春秋时期出现了“五霸”,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 有趣的是,许多名士和能人在自己的国家却未能施展才华,反而选择投奔别国,甚至在敌国成就一番事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看看几个典型例子: - 商鞅,推动秦国强盛的变法奠基人,但他本身是卫国人。 - 吴起,一代战神,曾在鲁、魏、楚三国效力,以在魏国抗秦闻名天下,他也不是魏国人,而是卫国人。 - 伍子胥,文武兼备,辅佐吴公子光称霸一方,还几乎灭了楚国,但他是楚国人,在吴国成就事业。
- 范蠡,博学多才,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仇,成就霸业,但他本是楚国人。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比皆是。很多人才投奔他国,不仅让自己名扬天下,也帮助所服务的国家建立强盛基业。 其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本国缺乏发展机会。 当时许多国家政治黑暗、君主昏庸,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范蠡出身贫寒,楚国的制度又规定非贵族不得入仕,因此纵使能力出众,也无法在楚国施展抱负,只能投奔越国。 第二,本国政治斗争失败,被迫逃亡。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曾任楚平王太傅,但被权臣费无极陷害,父子遭杀。为了生存和复仇,他只好逃到吴国,并最终帮助吴国打败楚国。 第三,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许多名士到他国后,得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也让投奔的国家受益,形成了乱世中的“双赢”。 总之,春秋战国的乱世,造就了人才的流动,也让历史上许多能人志士在异国他乡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