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和权谋最为复杂的一段时期。在这场纷争中,刘备和曹操是两位十分重要的领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攻打东吴。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孙权代表的东吴相对较弱,但他最终是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人。那么,为什么刘备选择先攻吴后灭魏,而曹操则决定先灭吴再攻蜀呢?
曹操的战略思考
曹操一直主张“先发制人”以占据主动权。在他看来,孙权虽然军力较弱,但却不可小觑,因此曹操将主力部署在合肥一带,准备先行攻打东吴。他对孙权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孙权是个反复无常、难以信任的对手,而且东吴的基础薄弱,一旦出其不意地进攻,便能迅速击溃。
相比之下,曹操对刘备的态度则相对冷静。虽然刘备在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曹操并没有集中精力攻击他,而是更多地防备孙权可能的反扑。因此,曹操的战略计划明确表明:先灭吴,再图蜀。曹操尤其希望为赤壁之战复仇,亲手消灭东吴。
曹操的征吴行动
为了实现先灭东吴的战略目标,曹操亲自带兵出征东吴,展开了多次进攻。他不仅在水路和陆路同时展开行动,而且亲自指挥,这也显示了他对攻灭东吴的重视。例如,建安十四年春,曹操亲自出征,在谯地准备水军;十七年冬,他亲率大军进攻孙权;十八年春,他又再次进军濡须口,屡次逼近东吴的核心区域。
这些亲征行动展现了曹操的决心。如果曹操没有英年早逝,可能东吴的灭亡会更早发生。但由于命运的安排,曹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
刘备的战略思考
与曹操不同,刘备则选择了先灭孙权,再与曹操对抗。刘备占据荆州后,在建安十四年到二十三年期间,襄樊地区几乎没有大的冲突,表明他并不急于与曹操交战。相反,他在得知关羽被孙权所害后,愤怒不已,决定先向东吴发起进攻,复仇关羽之死。
刘备之所以决定先攻东吴,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孙权实力较弱,较容易攻打;
2. 关羽之死需要报仇,这能增强自己的声望;
3. 击败东吴后再全力对付曹操,形势会更有利。
刘备并不急于与曹操对决,因他认为先解决东吴后,再与曹操对抗会更有胜算。
刘备的伐吴行动
刘备亲自指挥大军西进,初期战果显著。吴班和冯习等将领也表现出色,攻破了东吴的防线。东吴一时间内外夹击,形势愈加危急。若曹操此时从背后出击,东吴的灭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曹操因英年早逝,未能抓住这一机会。继任的曹丕未能继承父亲的战略眼光,错失了这一良机。
刘晔的劝谏
曹丕的谋士刘晔看到了这一战略机会,明确指出:若刘备攻吴,曹魏应从内部进行打击,迅速消灭东吴。他认为,这时正是消灭东吴的最佳时机,而刘备则会愿意与曹魏分享东吴的领土。但曹丕对此犹豫不决,未能及时出兵,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曹丕的失误
最终,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等到他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孙刘联手的局面已经开始恢复,而刘备的主力已经在夷陵之战中被彻底击败。曹丕的迟疑和错失使得东吴成功渡过了这一危机。
赵云与诸葛亮的不同看法
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赵云和诸葛亮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赵云曾力劝刘备,认为应优先打败曹魏,再考虑孙权。然而,这种想法显然过于理想化,因为当时刘备的力量已经远不如曹魏强大。即便赵云期望与东吴恢复合作,这种想法也显然不切实际。
诸葛亮则提出了“隆中对”的策略,试图通过蛮夷力量夹击孙权,但这一计划在实际情况中并未成功。关羽的死已经使得刘备的实力大减,这使得隆中对的战略无法实施。
总结
孙权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除了某些运气因素外,也与曹丕和刘备继任者的短视有很大关系。曹丕未能及时行动,而刘备的战略虽然有理有据,但面对孙权的背叛,他的报仇心切也让他错过了与曹操决战的最佳时机。最终,东吴凭借其内外的复杂形势,成功避过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