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国最憋屈的名将:打赢赤壁之战,官职却不如东吴任何一个将军
迪丽瓦拉
2025-10-27 15:03:51
0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可你知道吗?指挥这场战役的周瑜,死后的官职竟然只是个偏将军——在东吴武将序列里,这官职小得可怜,连个杂号将军都不如!

同样是三国名将,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就连马超都是骠骑将军。

而才华横溢、战功赫赫的周瑜,却只配得上一个偏将军?

这背后,藏着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真相。

一、34岁的周瑜,为何成了东吴政坛的"异类"?

建安十五年冬天,周瑜病逝于巴丘,年仅34岁。

消息传到建业,孙权号啕大哭,亲自为他守灵。可哭归哭,追封的官职却只给了个偏将军。

这就好比现在一个立下汗马功劳的副总,死后连个正职都没混上,还是个副的。

要知道,当时东吴的官职体系是这样的:大司马站在金字塔尖,往下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往下是各种重号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基本就是垫底的存在。

周瑜活着的时候,孙权对他那叫一个器重。赤壁之战前,孙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公瑾,你就是我的子房(张良)啊!"这话说得多重?张良可是刘邦的首席谋士,没有张良就没有汉朝四百年江山。

可为啥死后待遇这么寒碜?

说白了,周瑜太年轻了,年轻得让孙权害怕。

34岁就能指挥赤壁之战,34岁就能让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34岁就能让刘备俯首称臣。这样的人如果活到50岁、60岁,东吴还姓不姓孙,真不好说。

《吴书》里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周瑜临死前,孙权派人去探望,问他有什么遗言。周瑜说了八个字:"既生瑜,何生亮?"——不对,这是《三国演义》瞎编的。真实的周瑜说的是:"请以鲁肃代瑜。"

一个垂死之人,不提家事,不提私情,只推荐接班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周瑜到死都在为东吴考虑,可孙权呢?给了他一个偏将军的虚名。

鲁肃后来官至横江将军,吕蒙官至南郡太守、孱陵侯,陆逊更是当上了大都督、荆州牧。他们哪个的功劳能比得上周瑜?可他们的官职,个个都比周瑜高。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功高震主者,生前得宠,死后得冷。

二、"火烧赤壁"的真正指挥官,为何被后世遗忘?

提起赤壁之战,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十有八九是诸葛亮。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好像这场战役是诸葛亮一手操办的。

可真实的历史呢?诸葛亮当时就是个打酱油的。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看到没?火攻计策是黄盖提出来的,周瑜拍板执行的。整个过程,诸葛亮连影子都没有。

更搞笑的是,当时刘备的兵力只有两千人——对,你没看错,就两千人。在这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役里,刘备就是个打酱油的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周瑜,统帅着三万精兵。

可为什么后世都记住了诸葛亮,却忘了周瑜?

罗贯中要背一半的锅。《三国演义》里,周瑜被写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反派。什么"既生瑜何生亮",什么"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把一个军事天才活活写成了一个小丑。

另一半的锅,得孙权来背。

周瑜死后,孙权没有给他应有的荣誉。偏将军这个职位,在东吴将领里基本就是个笑话。后来的陆逊、吕蒙,哪个不是封侯拜相?就周瑜一个人,死了还是个偏将军。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史官写史的时候,看官职定功劳。官职低的,自然笔墨就少。时间一长,周瑜的功绩就被淡化了。

建安十三年的那个冬天,长江上火光冲天。曹操的战船化为灰烬,八十万大军(实际约二十万)溃不成军。这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可主导这一切的周瑜,却被历史遗忘在了角落里。

人们记住了"卧龙凤雏",却忘了那个真正力挽狂澜的美周郎。

三、孙权为什么不敢给周瑜高官?一个细节暴露真相

建安七年,孙权刚接班那会儿,东吴内部一片混乱。

老臣们看不起这个19岁的黄毛小子,纷纷打起了小算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瑜从丹阳赶来,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孙权。

当时的场面特别有意思。据《江表传》记载,孙权见到周瑜,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公瑾,你来了,孤就有底气了!"

这话听着暖心,可仔细品品,问题就来了——一个君主,对一个臣子说"有你我才有底气",这关系还正常吗?

果然,接下来的几年里,周瑜基本上就是东吴的实际掌权者。

赤壁之战前,群臣都主张投降,只有周瑜力主抗战。孙权问:"曹操兵力这么强,咱们打得过吗?"周瑜直接怼回去:"主公你要是怕了,就早点投降。要是想打,有我在,必胜!"

换个人这么说话,早就人头落地了。可孙权呢?不但没生气,还当场拔剑砍断桌角:"谁再说投降,就像这张桌子!"

这哪里像君臣?分明就是合伙人的关系——周瑜出力,孙权出名。

问题是,这种关系能维持多久?

《吴录》里记载了一个细节:赤壁之战后,周瑜提出西取益州的计划。他说:"取蜀之后,瑜当镇守巴蜀,与将军(孙权)共图天下。"

注意这个用词——"共图天下"。

一个臣子,对君主说"共图天下",这是什么意思?摆明了就是要平起平坐。

孙权当时才27岁,周瑜33岁。论资历,周瑜是孙策的结拜兄弟;论功劳,周瑜打下了半壁江山;论威望,东吴将士只认周瑜不认孙权。

这样的人,你敢给他高官厚禄?今天给他个大将军,明天他会不会要大司马?后天呢?是不是该"禅让"了?

所以周瑜必须死,而且死得正是时候。

34岁,不算早逝,也不算高寿。死在征途上,保住了一世英名。最重要的是,再也不会威胁到孙权的地位了。

于是,偏将军的头衔,既是褒奖,也是羞辱。告诉后人:周瑜是个能臣,但也仅此而已。

四、如果周瑜多活20年,三国会是什么结局?

咱们来开个脑洞:如果周瑜没有英年早逝,活到了54岁,三国的历史会怎么改写?

先看时间线。周瑜死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如果他能活到230年,那会儿诸葛亮刚去世6年,司马懿还在跟曹魏的宗室斗法,东吴这边孙权正值壮年。

一个54岁的周瑜,会是什么样子?

按照他的军事才能,取荆州、夺益州都不在话下。历史上陆逊能做到的事,周瑜只会做得更好。夷陵之战,如果对手是周瑜而不是陆逊,刘备怕是连白帝城都到不了。

更要命的是,周瑜跟诸葛亮是同一个级别的对手。

诸葛亮北伐为啥老是失败?因为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这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跟你耗。可周瑜不一样,他是进攻型统帅,最擅长的就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想象一下:诸葛亮六出祁山,对手不是司马懿,而是周瑜。一个"卧龙",一个"美周郎",这两人对决,那才叫神仙打架。

可惜的是,周瑜34岁就没了。

为啥会这样?《三国志》的说法是"道于巴丘病卒",就是在巴丘得病死了。可得的什么病?怎么得的病?一个字都没说。

一个34岁的壮年武将,平时身体倍儿棒,突然就病死了?

后世有人猜测,周瑜可能是中毒而死。证据呢?没有。但疑点很多。

比如,周瑜死前正在筹划攻取益州,这个计划如果成功,东吴的实力将超过曹魏。可就在关键时刻,他突然"病倒"了。

再比如,周瑜死后,他的部将和亲信很快就被调离或边缘化。黄盖被调去了偏远的武陵郡,程普干脆辞官回乡。这像是正常的人事调动吗?

最诡异的是,周瑜死后,孙权立刻放弃了西进计划,转而跟刘备联盟。这个180度的大转弯,怎么看都不正常。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历史的真相,早就被掩埋在了时间的尘埃里。

我们只知道,一个本该成为一代名将的周瑜,最后只得了个偏将军的虚名。

一个本该改写历史的人物,34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结语

周瑜的一生,像一颗流星划过三国的天空——璀璨,却短暂。

他用34年的生命,证明了什么叫天纵英才;也用一个偏将军的官职,诠释了什么叫功高震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在想:如果周瑜能多活20年,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三国归晋了?如果孙权能真心待他,东吴会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你觉得周瑜的死,到底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人为的算计?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如果觉得这篇文章让你对三国有了新的认识,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知道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陈寿
《江表传》- 虞溥
《吴录》- 张勃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至六十六 - 司马光
《三国志集解》- 卢弼
《三国史》- 马植杰
《东吴政治与文化史论》- 田余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是北宋一直梦寐以求想要收回的土地,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幽云十六...
原创 这... 军队的组建与构成 怯薛军,成吉思汗的直属禁卫军,以其卓越的战斗力和无畏精神,成为蒙古帝国最精锐的部队...
原创 明... 十三陵一直以来充满了谜团,许多人对于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它似乎有许多未解的秘密,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
原创 落...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公元1180年,在怯绿连河的源头不尔罕山,铁木真20岁的新婚妻子孛尔帖...
原创 崇... 宋代的中央集权和加强皇权的政策在历史课本中有过明确记载。宋朝采取了禁军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
原创 晚... 相机快门一按,时间就凝固了,历史也似乎停滞了。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一组拍摄于晚清时...
原创 隋...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曾对隋朝的建立做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评价:“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的确,隋朝...
原创 北...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常被誉为“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
原创 同... 前言 帝王一生,命运千差万别。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已逝,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连地府的阎...
原创 清...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领土广阔,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然而,由于清政府选择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家...
原创 明... 明朝初年,朱元璋参照隋唐的“府兵制”,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一项重大军事改革,建立了卫所制度...
原创 陈...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能从一个小混混一跃而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离不开许多英杰的帮助,而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原创 夷...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役,刘备与陆逊的对决让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场败战不仅导致蜀汉损失...
原创 卧... “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这是古人对刘备的忠告,但即便刘备得到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
原创 年... 班超,东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名将之一。他的生平充...
原创 官... 前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最为决定性的战役之一,曹操凭借少数兵力打败了袁绍,重创了袁氏集团,牢牢巩...
原创 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宦官干政,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明朝,比如魏忠贤、王振、刘瑾等人。然而,若与...
原创 同... 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防守方和进攻方的力量对比不同,最终结果也自然不同。 西汉时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
原创 东... 在东汉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并不是东汉末年,而是公元106年到公元121年这段时间。与东汉末年的动荡不...
原创 为... 在我阅读魏晋南北朝历史,特别是十六国时期的混乱时,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惜。历史书中,短短的一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