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清朝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在年轻时曾风光无限,颇有建树。他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第二任妻子乌喇纳喇氏,豪格也因此从小便被封为贝勒。1632年,年仅23岁的他被晋升为和硕贝勒;四年后,1636年,他又升为和硕肃亲王,并开始掌管满清的户部事务。
豪格的晋升并非完全依赖于皇子身份。早在他加封贝勒时,努尔哈赤仍在世,而豪格凭借在征讨蒙古的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才得到了这一封号。尤其是他在1626年参与讨伐蒙古扎鲁特部时,亲手斩杀敌方贝勒鄂斋图,表现尤为突出。
然而,尽管拥有如此卓越的战功和作为皇长子的地位,豪格在皇太极去世后的储君之争中却迅速失势,最终将皇位让给了年仅6岁的弟弟福临,自己也未能成为辅政大臣。他的政治命运急转直下,甚至连曾为其心腹的大臣何洛会等人也纷纷倒戈。
皇太极于1643年去世后,清朝面临继位的重大决策。崇政殿会议上,礼亲王代善首先推荐豪格继位,并表示“先帝的长子理应继承大统”。面对推荐,豪格假意谦让,表示自己“福薄德薄,无法担此重任”。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谦让反而成为了他失去皇位的契机。多尔衮趁机发难,表示豪格已经表明不愿继位,并且得到了其他贝勒的支持,豪格的继位提议被彻底否定。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具备强大的政治和军事优势。他曾经在战场上击败蒙古的林丹汗,消灭明军主力,并且在满洲贵族中积累了大量支持者。与之相比,豪格尽管拥有战功,却未能从全局角度判断时局,最终错失了登上皇位的机会。
最终,在避免内部分裂和争斗的前提下,多尔衮提出一个妥协方案:由福临继位,而自己辅政。这样一来,多尔衮不仅掌握了实权,也确保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豪格的政治失败,除了与他个人的谨慎和自信有关,也与多尔衮及其支持者的强大实力密不可分。
从豪格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虽然他拥有显赫的家世和早期的战功,但缺乏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敢决策,这也导致了他在皇位争夺中迅速失利。与皇太极当年“谦让”继位的情形相比,豪格显然未能准确把握机会,最终错失了成为帝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