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聊过清朝的一些趣闻,比如火器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变化等等。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清朝与准噶尔部之间长达七十多年的战争,从康熙到乾隆,这段历史充满了波折和战略博弈。康熙皇帝为何要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细细探讨。
首先,了解准噶尔部的背景很重要。早在成吉思汗时期,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开始征服天下。1279年,他的孙子忽必烈统一南宋,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元朝。然而,元朝统治并不持久。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通过北伐将元朝势力逐出中原,北元政权退回蒙古草原。北元政权本就分裂,在明朝的压力下,逐渐瓦解,分化出瓦剌、鞑靼等部落。蒙古各部大致分为漠北、漠南、漠西三部分,其中准噶尔属于漠西蒙古。17世纪中期,清朝逐渐崛起,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
清朝的军事制度中有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并通过联姻、册封和赏赐等方式巩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漠南和漠北蒙古基本纳入清朝势力范围,但漠西蒙古距离遥远,清朝难以实际控制,只能安抚为主。康熙前期,准噶尔部迅速崛起,趁清朝忙于平定三藩之乱和郑氏集团的阶段,东征西讨,逐步统一漠西蒙古,并向漠北蒙古扩张。
虽然准噶尔部人口只有六十多万,常备军约四万多人,但康熙为何亲自出征?一方面,准噶尔不断拉拢漠北蒙古各部,清朝对漠北的掌控力远不如漠南,部分蒙古王公开始动摇。康熙亲征不仅是为了军事目的,也是在彰显国威、安抚蒙古王公。另一方面,康熙中后期,清朝名将逐渐凋零,屡次战败,使得御驾亲征成为鼓舞士气、约束将领的必要措施。
1690年,康熙第一次御驾亲征,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出喜峰口,康熙亲自督军。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烈交锋,清军虽击退准噶尔,但未取得全胜。战后,康熙对将领进行处罚,并评价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奸穷莫测”,表明了其威胁性。
清朝国力有限,难以一时彻底消灭准噶尔。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在昭莫多之战中,西路军大将费扬古重创准噶尔精锐,噶尔丹带少数骑兵逃跑。1697年,康熙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走投无路,自行了结生命。
然而,准噶尔并未彻底平定。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续掌控西北,与清朝对抗。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进行几轮局部进攻,但清军损失惨重,失去了九千多八旗精锐。直到乾隆时期,清朝才逐渐掌握战略主动,最终稳固西北边疆。
这段历史显示了清朝在西北的军事压力,也反映了康熙皇帝多次亲征的深层原因:既要稳住边疆,安抚蒙古部落,又要在军事上发挥威慑作用,同时弥补名将不足、鼓舞士气。准噶尔部的崛起与清朝的应对,成为中国历史上西北边疆治理与军事战略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