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周时期,赵匡胤的军中资历较浅,这也让他得以成为柴荣的心腹,帮助柴荣平衡当时军队内部的权力结构。那时,像李重进这样资历深厚的老将军,早已在军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赵匡胤后来黄袍加身,夺取了柴家的江山,这一切的成功,除了赵匡胤自身的能力外,也得益于柴荣对他的极大信任。柴荣去世前,甚至把李重进这样的强将外放到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把所有可能对赵匡胤构成威胁的势力都排除在外,只留下韩通一个潜在的对手。
然而,柴荣显然没有意识到,赵匡胤背后并非孤军作战,他还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团体——“义社十兄弟”。这些人不仅是赵匡胤的朋友和盟友,许多甚至已经被安插到禁军的重要位置,诸如殿前司和侍卫司等关键军事机构,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因此,赵匡胤能够在杯酒释兵权时顺利收权,不仅仅依靠个人的魅力,更因为他手握一支强大的十几万人的禁军。首先,他铲除了潞州的李筠,再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打败了淮南的李重进,向全国宣告自己不仅是新皇帝,而且有强大的军队支持。随着反对势力的消失,赵匡胤能够顺利集结更多的财富与权力,最终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赵匡胤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谋略家。除了兵变这一事件,赵匡胤的其它表现都值得称赞。而即使在兵变之后,他面对的局势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最终统一南方小国的过程中,有人批评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但这种决策要放到当时的背景来看,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事实上,他并没有彻底削弱武将的地位,而是通过合理调整和收集兵权来实现中央集权。对于宋朝的军事疲软,其根本原因在于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而这一局面与赵匡胤个人的选择并没有直接关系。赵光义的出现使得皇帝能够直接参与军事决策,从而影响了军事体系的稳定性。
至于契丹和夏州的问题,契丹在10世纪早期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封建国家。在中原局势动荡不安时,契丹则已经拥有强大的国力,除非中原能够迅速整顿军事,否则很难对契丹进行一次战略性的打击。而赵匡胤选择“从长计议”,并非软弱,而是考虑到长期战斗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消耗,尤其是当时的中原需要恢复生产。
赵匡胤的政治理念并不如一些人所说那样崇文抑武。与他前任的郭威和柴荣不同,赵匡胤在掌握军政大权后,并没有削弱武将的地位,而是积极培养和提升武将的地位。郭威和柴荣在位时,军队和文官之间的矛盾相当严重,郭威死后,柴荣的地位并不稳固,且军队并不完全服从。然而,赵匡胤在登基后,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善与武将的关系,甚至通过与武将的联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更多的权力被授予自己的亲信和幕僚,而这些人通常都是自己的武将出身。
最后,关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在那个时期,武将的权力和影响力过大,甚至足以威胁到朝廷的稳定。通过这种方式,赵匡胤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军事威胁,还为后续的南征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即使有些人批评他过于削弱武将的权力,事实上,赵匡胤的这一决定并非轻视武将,而是为了实现长期的稳定和国家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