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谁才是最终的赢家?很多人一提到这个问题,都会想到司马懿。毕竟,司马懿通过“韬光养晦”,最终在高平陵政变中夺取了曹魏政权,而他的后代司马炎最终统一了三国。但问题是,曾经曹操对司马懿心存疑虑,那么他是如何赢得曹魏政权的信任,最终走上权力巅峰的呢?
其实,有一件事情能给我们答案。那时,魏明帝曹叡曾派人送来棉衣给前线的将士,但司马懿却宁愿让士兵忍受严寒,也不肯发放这些衣物。直到多年后,人们才明白,司马懿的做法并非简单的冷酷,而是出于深远的战略考量。
回到赤壁之战前,司马懿并没有引起曹操的过多关注。当时的曹操气吞万里,志得意满,根本没有太在意司马懿这个人物。对曹操来说,司马懿虽然有些才能,但他毕竟只是众多谋士中的一员,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因此,曹操对司马懿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然而,赤壁之战后,司马懿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曹操虽然一直看好他,但却始终心存疑虑,甚至在临终时告诫曹丕,要小心提防司马懿,因为他认为司马懿“绝非人臣”,会对政权构成威胁。曹操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居然比他活得更久,曹丕、曹叡甚至他的孙子曹芳,都没有活过司马懿。
那么,既然曹操如此多疑,为什么不直接除掉司马懿呢?首先,曹操刚经历赤壁之战,需要安抚手下谋士,根本不可能轻易处决像司马懿这样的重要人物;其次,司马懿出身世家大族,曹操若杀了他,势必会引起世家的反感,导致政权失去支持。而且,曹操无法预测的是,司马懿的能力远比他想象的强大。
随着魏明帝曹叡的即位,司马懿的作用越来越大。曹叡虽然心中对司马懿有所防范,但每当魏国面临内忧外患时,司马懿总是被召唤出来处理难题。比如在公元238年,曹叡请司马懿出征解决辽东军阀公孙渊的问题。尽管公孙渊并非强敌,但由于地处辽东,其他将领很难应对。司马懿亲自带兵,凭借稳扎稳打的策略,最终成功将公孙渊困死在阵中,不战而胜。
公孙渊之事后,曹叡送来一仓库的冬衣慰问将士,而所有的将领都高兴地期待分发衣物,但司马懿却冷冷拒绝:“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意思是,皇帝的赏赐不能由臣子私自分发。这时,虽然已有士兵因寒冷冻死,司马懿仍然坚持原则,丝毫不为动摇。曹叡得知后十分感动,立即派人送来圣旨,表示对司马懿的信任。
然而,尽管曹叡高度依赖司马懿,甚至在临终时将太子托付给他,但司马懿的心思并不完全放在曹魏政权上。对他来说,只有有利于自己的事他才做,若对自己不利,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在司马懿心中,若有机会取代曹魏政权,他绝不会手软。
这一切最终在公元249年爆发,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趁曹爽外出祭祖之机,发动政变,一举夺取了曹魏的政权。为了让曹爽投降,司马懿在曹魏众多世家面前发誓“洛水之誓”,结果一旦曹爽投降,他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处决。司马懿这一“鲁莽”的行为,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失信”的骂名,但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一环。
后世人常通过电视剧等作品对司马懿进行“洗白”,描绘他为一位智者,但历史不会因为影视作品而改变。司马懿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狠辣手段,最终为司马家族铺就了更大的权力道路。而他的一系列行为,也为后来的司马家族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