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忠在杀死夏侯渊之后,他才真正弄明白,为什么关羽很不喜欢他!
迪丽瓦拉
2025-10-27 12:01:22
0

第一章:黄忠斩杀夏侯渊

定军山一役,硝烟尚未散尽,血腥气混杂着泥土与焦木的味道,在山谷间弥漫。

黄忠立于山巅,手中宝弓犹自嗡鸣,仿佛刚刚射出的那一箭,其魂仍附于弦上,不肯离去。

脚下不远,便是夏侯渊倒下的地方。

那位曹魏西线统帅,半刻钟前还咆哮着指挥大军的身影,此刻已成一具逐渐冰冷的尸身。

黄忠的目光掠过战场,看着蜀军士兵们兴奋地收缴兵器、押解俘虏,看着那些年轻面孔上混杂着恐惧与狂喜的神情。

他没有笑。

胜利的喜悦如朝露般短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空洞,一种他未曾预料的茫然。

老将军抬手抚过自己花白的胡须,那上面沾着不知是汗水还是血水的湿痕。

“报——”传令兵飞奔而至,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将军神射!我军大胜!法正军师已下令,全军庆功三日!”

黄忠微微颔首,目光却越过传令兵,望向更远处。

那里,一队士兵正在搬运夏侯渊的尸体,动作间带着对死者的最后一丝敬意。

“不要打扰夏侯将军的遗体。”黄忠沉声道,“他是一代名将,不该受辱。”

传令兵略显诧异,随即领命而去。

黄忠闭上双眼,夏侯渊中箭时那错愕的表情在脑海中重现。

那一瞬间,他们的目光有过短暂的交汇——不是仇恨,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近乎释然的理解。

仿佛他们不是在生死相搏,而是在完成一场命中注定的仪式。

这感觉,熟悉得令人不安。

庆功宴上,酒肉飘香,欢声震天。

黄忠被让至主位,刘备亲自为他斟酒,法正举杯致敬,满帐将领无不投来敬佩的目光。这是他从长沙归降以来,从未有过的荣光。

“汉升老将军,此战定鼎汉中,功在千秋啊!”刘备举杯,眼中泪光闪烁,“昔日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今日老将军一战克之,足使天下震动!”

帐中欢声雷动,唯有角落一人,默然饮酒,面色如常。

黄忠的目光不经意间与那人相遇——关羽,红面长髯,凤目微合,手中酒杯轻转,既不附和,也不言语。那眼神,平静如水,却让黄忠心头一紧。

五年前,他初降刘备,关羽便是这般看他。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那是关羽得知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与他平起平坐时,公然发出的不满。

当时黄忠只当是关羽骄纵,如今想来,那话语中的深意,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关将军不敬一杯么?”有人醉醺醺地喊了一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关羽。帐内静了一瞬。

关羽缓缓起身,举杯,凤目睁开一线:“黄将军神射,关某佩服。”

酒尽,落座,再无多言。

那晚,黄忠醉得很深。梦中,他不再是蜀汉的五虎上将,而是长沙城中的守将,与关羽阵前对垒,刀光剑影间,两人战至百回合不分胜负。

醒来时,冷汗浸透内衫。

第二章:与诸葛亮的对话

半月后,成都。

刘备大封功臣,黄忠获赐千金,宅邸一座,其子黄叙亦得封赏。

朝堂之上,人人见了他都拱手致意,口称“老将军”。可黄忠却觉得,自己与这座城池、这些人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纱。

一日操练完毕,黄忠独坐校场边擦拭爱刀。

远处传来年轻将领们比武的呼喝声,那是关平、张苞等人在较量武艺。他们看见黄忠,恭敬地行礼,然后继续他们的比试。

那种恭敬,是一种距离。

“汉升老将军,何故独坐于此?”

黄忠抬头,诸葛亮手持羽扇,笑吟吟地站在面前。

“军师。”黄忠欲起身,被诸葛亮轻轻按住。

“老将军近日似有心事。”诸葛亮在黄忠身旁坐下,目光掠过校场上飞扬的尘土,“可是为定军山一役?”

黄忠沉默片刻,道:“军师慧眼。不瞒军师,黄忠自随主公以来,每战必竭力向前,不敢有负所托。然近日...偶有困惑。”

“关于云长?”诸葛亮轻摇羽扇。

黄忠一怔,随即苦笑:“军师果然洞若观火。”

诸葛亮望向远方,那里关平正一枪挑落张苞手中的兵器,引来一阵喝彩。

“云长心如明镜,只是过于清澈,反不容微尘。”诸葛亮缓缓道,“老将军不必挂怀。”

“非是挂怀,只是...”黄忠斟酌着词句,“只是不解。”

诸葛亮转头看他,目光深邃:“老将军可曾想过,云长不喜者,非黄汉升其人,而是‘降将’二字?”

黄忠手中的动作停了下来。

“荆州旧部,多随主公颠沛流离,患难与共。云长更是自桃园结义,便生死相随。”诸葛亮轻声道,“在他们眼中,忠义二字,重逾性命。”

黄忠低头看着手中明晃晃的刀身,那上面映出自己苍老的面容。

“黄忠降主公,亦是真心效忠。”

“我知道。”诸葛亮点头,“云长也知道。但知道与接受,是两回事。”

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黄忠忽然想起夏侯渊死前的眼神,那种释然,那种理解。

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秋去冬来,汉中战事已定,刘备称汉中王,大封群臣。黄忠获封后将军,关内侯,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并列五虎上将。

消息传到荆州,关羽勃然大怒,公然扬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这话传到黄忠耳中时,他正在庭院中教儿子黄叙射箭。黄叙愤愤不平,欲争辩什么,被黄忠抬手制止。

“父亲为何不怒?”黄叙不解。

黄忠没有回答,只是拉满弓弦,一箭射出,正中百步外的靶心。

“为将者,当明己心,而非他人之口。”黄忠收弓,淡淡道。

然而内心深处,他明白自己是在说谎。他是在意的。

不仅在意关羽的评价,更在意那评价背后所代表的东西——那个他永远无法真正融入的圈子,那段他永远无法参与的过去。

几日后,黄忠奉命巡视葭萌关。归途中,偶遇赵云领兵操练回营。两人并辔而行,一路无话。将至成都城门时,赵云忽然开口:

“汉升老将军,云长性情如此,非独对老将军一人。”

黄忠侧目:“子龙何意?”

赵云微微一笑:“当年马孟起来降,云长亦曾欲与之较技,幸被孔明军师书信劝止。云长所重者,非资历年岁,而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句。

“是什么?”黄忠追问。

“是一种...归属。”赵云望向城楼上飘扬的旗帜,“云长与主公,非止君臣,更是兄弟。他所守护的,不仅是汉室江山,更是那份生死与共的情义。”

黄忠默然。

他想起自己与夏侯渊阵前相见时的场景。那时他们各为其主,刀兵相向,但内心深处,他们都明白,若非命运弄人,他们本可以是把酒言欢的同袍。

那种微妙的理解,那种无需言说的尊重,是否正是他与关羽之间所缺失的?

第三章:关羽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北伐襄阳,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消息传来,成都欢腾。黄忠却隐隐感到不安。他太了解那种巅峰之后的空虚,太明白盛极而衰的道理。

庆功宴上,人人称颂关羽神勇,唯有黄忠独坐一隅,默然饮酒。

“老将军似乎不为云长的胜利欢喜?”有人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

黄忠抬眼,见是法正。这位谋士眼中闪着精明的光,仿佛能看透人心。

“关将军大胜,自然是欢喜的。”黄忠举杯,“只是...兵者危事,盛极必衰。曹操必倾力来援,东吴亦不会坐视,云长孤军深入,恐...”

法正挑眉:“老将军多虑了。云长用兵如神,荆州兵精粮足,何忧之有?”

黄忠摇头不语。他无法解释那种预感,那种同为老将的直觉。

宴散人归,黄忠独坐庭中,仰望满天星斗。

他想起了长沙城下的关羽,那个赤面长髯的将军,与他战至百余合不分胜负;想起了定军山上的夏侯渊,那个威震关右的名将,在他箭下轰然倒地。

他们都曾站在巅峰,都曾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

而如今,夏侯渊已化作一抔黄土,关羽正处在人生的最高点,而他黄忠,则在品尝着胜利之后的虚无。

忽然间,他明白了关羽为什么不喜欢他。

不是因为他曾是降将,不是因为他年迈被封,而是因为他代表着一种可能性——一种关羽不愿面对的可能性。

在那个以忠义自诩的圈子里,黄忠是一个异类。

他不是从一开始就追随刘备的,他没有经历过那些最艰难的时刻,他没有那种可以为了一句誓言就付出一切的执着。

他只是一个在适当的时候做出了适当选择的老将。他的忠诚,是理性的选择,而非情感的归属。

而对关羽而言,这种区别,至关重要。

建安二十四年末,荆州告急。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擒,不屈而死。

消息传到成都,举国震惊。刘备痛哭昏厥,张飞怒不可遏,诸葛亮长叹不语。

黄忠闻讯,独自登上成都城楼,面向东方,久久不语。

他没有哭,也没有怒。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什么,又仿佛在送别什么。

那个不喜欢他的关羽,那个骄傲得不容一丝杂质的关羽,那个为了一句誓言付出生命的关羽,走了。

留给他的,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和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父亲。”黄叙不知何时来到身后,“主公欲伐东吴,为关将军报仇。”

黄忠点头:“我知道。”

“父亲会随征吗?”

黄忠没有立即回答。他望着远方,那里是长江的方向,是荆州的方向,是关羽殒命的方向。

“会。”良久,他轻声道。

不是因为仇恨,不是因为功名,而是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有些理解,不需要言语;有些尊重,不需要表达;有些归属,不需要证明。

第四章:黄忠最后的顿悟

章武元年,刘备兴兵伐吴,黄忠随征。

那时他已年过七旬,须发皆白,臂膀不再如从前那般有力,眼神也不再如从前那般锐利。但他依然披甲上马,与年轻人一同出征。

营中有人私下议论,说老将军是为报当年关羽轻视之仇,欲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黄忠听闻,只是笑笑。

夷陵之战,黄忠奉命为先锋。临行前,他去见刘备。

“汉升老将军,此去小心。”刘备眼中布满血丝,自从关羽死后,他仿佛一夜老去十岁。

黄忠躬身:“主公放心,黄忠必竭尽全力。”

他起身,看着刘备,忽然道:“主公,黄忠有一事,藏于心中已久。”

“老将军请讲。”

“黄忠深知,自己终是外人,不及云长与主公兄弟情深。”黄忠缓缓道,“然自长沙归降以来,黄忠视主公为明主,视季汉为归宿,此心天地可鉴。”

刘备怔住,眼中泪光闪烁:“汉升何出此言?备视汉升,一如云长、翼德,从无二心!”

黄忠微笑,躬身退出。

他知道刘备说的是真心话,但也知道,有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

战场上,黄忠一马当先,率部冲杀。刀光剑影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定军山下,回到了与夏侯渊对决的那一刻。

那一箭射出,改变的不仅是汉中之战的局势,更是他对自己的认知。

如今,他明白了。

夏侯渊死前的那份释然,不是因为认命,而是因为理解——理解他们都是在各自道路上坚持的武者,理解胜负背后的无常,理解死亡面前的平等。

而关羽的不喜欢,也不是因为轻视,而是因为恐惧——恐惧那种纯粹功利的选择,恐惧那种没有誓言的忠诚,恐惧那个可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降将”。

一支冷箭破空而来,射中黄忠肩胛。他闷哼一声,几乎坠马。

“父亲!”黄叙惊呼上前。

黄忠摆手,咬牙折断箭杆,继续向前冲杀。

血染战袍,他却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这一刻,他不再是大汉的后将军,不再是五虎上将,只是一个老去的武者,在完成生命最后的仪式。

正如夏侯渊在定军山,正如关羽在麦城。

是夜,黄忠伤重不治,死于军中。

临终前,他让黄叙取来他的弓,轻轻抚摸。

“父亲可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黄叙泣不成声。

黄忠摇头,目光越过营帐,望向远方。

“告诉主公,”他声音微弱,却异常清晰,“黄忠...不负所托。”

他闭上眼,最后想到的,竟是定军山上,夏侯渊倒下时的那一幕。那一瞬间的目光交汇,如今他终于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

那是一种超越敌我的理解,一种只有站在生死边缘的人才能领会的东西。

而关羽,那个永远不可能喜欢他的关羽,此刻在他心中,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个固执地守护着某种信念的凡人。

和他们一样,都是在乱世中寻找归宿的武者。

“原来...如此...”黄忠喃喃道,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然后,他松开了手中的弓,如同松开了一生的执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防汉弱民:清朝如何系统性导致华... 今天我们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中国近代的落后是明清共同的责任”。 这种说法常常模糊了关键点,但如果...
原创 沐... 钱币作为货物流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享有崇高的地位。随着朝代的更替,各种各样的钱币层出不穷,数不胜...
原创 赵... 赵构对岳飞的死,负有很大的责任。岳飞最终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但这背后其实少不了赵构的...
原创 三... 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的反清起义一度取得了显著的优势,给大清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最终,这场...
原创 朱... 朱元璋在一次巡查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她站在路边,穿着破旧衣服,忽然间朝着朱元璋的大车大声咒骂。听到...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的实力可以分为三六九等,最顶端的就是那些超一流猛将。在整个故事中,只有八位武将...
原创 木... 一个奴隶的儿子,最后竟然站在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可以决定千万人生死的国王。这种从地狱到天堂的惊天逆袭...
原创 三...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可你知道吗?指挥这场战役的周瑜,...
馆长高调宣布,要给赖赖“寻根”... 就在这两天,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即将开启第五次大陆行,为期12天。而除了正常的文旅体验和商务活动,馆长...
原创 皇... 豪格,清朝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在年轻时曾风光无限,颇有建树。他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第二任妻子乌喇纳喇氏,豪...
原创 为... 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代一样,都是乱世,但也正因乱世,涌现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文武双全:武艺高强能上马打...
邱毅和馆长都来参加台湾光复80... 邱毅和馆长都来参加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郑丽文为何没来? 今年是宝岛台湾光复80周年,可民进党否...
原创 统... 钦察汗国是铁木真的长子术赤家族所建,全盛时期的面积达到了600万平方公里,领土东起中亚的额尔齐斯河;...
原创 普... 俄罗斯这个国家,从苏联解体以来,一直在纠结过去的影子。大家都知道普京这个人,他对苏联有着复杂的感情。...
原创 一... 1522年9月6日,一艘破旧的帆船靠泊在西班牙圣卢卡·德·巴拉梅达港。这艘船是3年前,舰队总指挥麦哲...
原创 最... 这张珍贵的合影拍摄于建国后,照片中四位将军都是人民军队中的杰出人物,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原创 从...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说起成吉思汗铁木真,人们往往称其为世界征服者。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
原创 九... 在古代帝王的南巡路线上,九嶷山像一枚稳固的方位针。无论是大禹“望山而祭”的古风,还是明清“国祭”制度...
原创 朱... 公元1420年11月,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平。然而,从最初的迁都计划到真正完成,这一过程却充满波...
原创 狼... 司马懿,作为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一直被称为“狼顾之相”,他用几十年的努力和智慧,只为实现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