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出生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之一。他出自太原郭氏,家族背景深厚。郭淮早年以孝廉出仕,历任平原郡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和征西将军司马等职。在定军山之战失利后,他成功收集残兵并与杜袭一起推举张郃为主将,迅速稳住了局势。
随着曹魏建立,郭淮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射阳亭侯,并后来担任镇西将军曹真的长史。他多次成功阻止诸葛亮的北伐,屡立战功。特别是在240年,郭淮成功击退了蜀国姜维的进攻,之后不断升迁,最终成为曹魏的重要将领之一,历任曹操、曹丕、曹叡、曹芳等君主之下。
然而,尽管郭淮是曹魏的重要功臣,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郭淮的实力有限
自建安二十年(215年),郭淮随曹操征讨汉中以来,他长期驻守在曹魏的西线,与蜀汉势力展开较量,逐渐获得了不少军职和荣誉。然而,郭淮并非西线唯一的实权人物,像王经、陈泰、邓艾、费曜等人都在这一地区担任重要职务,尤其是陈泰和邓艾,他们都是司马懿家族的亲信。因此,郭淮虽然有一定的权力,但他长期在司马懿麾下效力,根本没有与司马懿抗衡的实力。
更为关键的是,在公元251年,司马懿诛杀了太尉王凌,并且王凌的三族被满门抄斩。郭淮的妻子正是王凌的妹妹,这使得郭淮不得不向司马懿求情,以保住妻子的性命。这一事件反映了郭淮在司马懿面前的弱势地位,也表明他无法反抗司马懿的权力。
二、郭淮出自世家,家族利益使他不得不谨慎
郭淮的家族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父郭全曾任东汉大司农,父亲郭缊是雁门郡太守,家族势力遍布并州,堪称当地的世家大族。虽然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家族相比,太原郭氏的影响力略逊一筹,但在并州地区还是颇具实力。因此,郭淮的决策不仅关乎个人利益,还涉及到整个家族的未来。
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如果郭淮起兵反抗司马懿,他不仅要面对司马懿家族的强大压力,还需要顾及郭氏家族的利益。如果郭淮侥幸成功,或许能够使郭氏家族更进一步,但如果失败,整个家族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因此,郭淮不得不权衡风险,保持沉默,接受司马懿篡权的局面。
这种选择与之前的荀彧相似。荀彧在曹操即位魏公时曾表示反对,但他没有选择公然反抗曹操,因为这样做会危及颍川荀氏的安全。最终,荀彧为了家族利益选择自尽,类似的情况也迫使郭淮做出沉默的决定。
三、曹爽损害世家利益
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曹丕任命了陈群等人,并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发展。郭淮的家族显然支持这一政策,因为它能够促进家族的利益。然而,曹芳即位后,曹爽架空了司马懿,并开始提拔曹氏宗室的亲信,如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等,这显然压制了以郭淮为代表的世家大族。
同时,曹爽还任命了一些亲信如丁谧、何晏等人,破坏了原本的九品中正制,这使得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受到了威胁。因此,当司马懿起兵反抗曹爽,并成功夺取权力时,郭淮及其家族选择支持司马懿,这一行动实际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利益,也可以理解为在高平陵之变中的默许。
综上所述,郭淮虽然是曹魏的名将,但面对复杂的权力斗争时,他不得不为家族和自身的安全作出保守的选择,最终未能干预高平陵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