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09年,康熙帝恢复了太子胤礽的封号,同时晋升了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为亲王,其他如十四子胤褆等也被封为贝子。很多人看出来,康熙复立胤礽的举动不过是为了平息争议,实际上,他已经不打算让胤礽继位。
不少人可能会问,那影视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八贤王”胤禩去哪了?为什么这次他没有被封为亲王?其实在历史上,胤禩虽然看起来是雍正的对手,但实际上,他几乎没有任何夺位的机会。胤禩的反应很快,但康熙在胤禩露面后并没有手软,甚至差点惩罚他,若不是其他皇子们的劝阻,胤禩可能早就遭遇了严重的处罚。所以从康熙的态度来看,胤禩和胤禔从一开始就不在继承的考虑范围内。
那么,被封为亲王的胤祉和胤祺又是否有机会呢?我们从史书记载来看,他们的表现并没有太多突出之处。胤祉虽然在文化上有一定成就,他曾组织过一帮文人编纂书籍,但作为治理国家的继承人,胤祉明显缺乏政治和军事才能。因此,康熙不会把重任交给他。而胤祺则是典型的“老好人”,性格温和,虽无大过,但也难以承担起治理大清的重任,显然也无法与雍正抗衡。
真正能与雍正竞争的,应该是胤禵,即雍正的亲弟弟。他在康熙帝的培养下成长,且由于与康熙宠妃孝懿仁皇后有亲近关系,雍正继位后也与隆科多保持密切联系。隆科多是康熙帝的重要谋士,担任了步军统领以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选择实际上对继承者有很大的影响。从后来的情况来看,隆科多最终站在了雍正一边。
关于康熙的选继问题,也有一些历史细节值得注意。康熙帝在即将老去时,曾将西征的重任交给了胤禵,但这实际上对继承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机会。在中国历史上,储君的安全一直是重中之重,像李世民和朱元璋都曾因外出征战而对继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康熙如果真想让胤禵继位,应该避免让他外出,而雍正则早早就为自己准备好了继位的条件和支持者,尤其是在隆科多的支持下,雍正的机会比胤禵更大。
综上所述,康熙的继位问题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最终,雍正凭借亲近的支持者和有利的局势,成功继位,而胤禵虽然才智出众,但当时的局势和背景让他最终未能成为皇位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