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麦城败北,被东吴杀害;次年,曹丕篡位称帝;而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不久后,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
刘备此次出兵,动用了七十五万大军,连营超过七百里,气势浩大,足以让东吴的孙权感到震动。要不是陆逊出奇制胜,东吴可能会遭遇重大的危机。最终,刘备的军队惨败,损失惨重,甚至在白帝城托孤,将蜀汉的国运几乎一举丧失。
许多读者看到这里都会感到非常遗憾,也会产生疑问:刘备真的只是为了报关羽之仇,才决定出兵吗?“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深,但他怎么能拿蜀国的未来去冒险呢?
其实,刘备在整个《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形象一直是睿智且宽容的。比如,当他三次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如果不是他胸怀宽广,恐怕也不会打动诸葛亮。因此,刘备的出兵,绝非一时冲动,报仇不过是借口,背后的真正原因与政治博弈息息相关。
关羽的败北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而刘备出兵是在建安二十六年,整整两年过去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报仇,他怎么可能等这么久?其实,刘备背后的三个动机更为深远:
一、笼络人心,稳固政权
关羽之前负责驻守荆州。虽然荆州是刘备从东吴借来的土地,但经过多年的治理,荆州的百姓早已支持蜀汉政权。然而,关羽战败后,荆州落入东吴手中,但当地百姓并不完全认同东吴的统治。此外,许多在蜀汉担任职务的官员来自荆州,如黄忠、魏延、马良、廖立等,他们的家族也在荆州。这些人心系故土,深知如果刘备不出兵,荆州人民会失望。因此,刘备虽然明知出兵东吴可能是个冒险之举,依然不得不采取行动,以稳住国内人心,向百姓和官员交代。
二、敲打孙权,消除威胁
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主动出击,而东吴只是被动防守,但事实并非如此。孙权在击败关羽、占领荆州后,眼见自己实力日增,野心也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有了吞并蜀汉的念头。《三国志·周泰传》中提到,孙权击败关羽后,计划继续向蜀地进发。这说明孙权对蜀汉的图谋已经显现。而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足以看出孙权的能耐和野心。
早在周瑜在世时,孙权就与其商议过联合刘备,共同攻占蜀地的事宜。随着吕蒙和鲁肃的上台,孙权的这种想法愈发明显。因此,刘备这次出兵,是对孙权图谋蜀国之心的回应。他必须打击孙权的扩张欲望,确保蜀国的安全。虽然刘备失败,但他展示了“天子守国门”的气势,最终使东吴无法乘胜追击,反而主动求和。
三、收复荆州,重振蜀国威望
荆州地处蜀汉的东北,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北可直达许昌,东可作为防线,并且有进攻东吴的战略意义。因此,关羽的驻守荆州,正是出于其重要性。刘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举出兵,收复失地,恢复蜀汉的威望。如果成功,不仅可以扩大国土,还可以稳定民心,给百姓和士兵一个交代。尽管最终战败,刘备的战略意图依然显而易见。
总体来看,刘备的出兵并非单纯为报仇,而是出于政治的深思熟虑。他不仅要稳住蜀国政权,消除东吴的威胁,还希望通过重夺荆州重振蜀汉的国威。这一系列的举措,体现了刘备在面临复杂局势时的决断和权衡,尽管结果并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