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耳熟能详的唱词,说的就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在那个官员庞大而臃肿、互相推诿责任的时代,包拯以刚正不阿、秉公执法闻名,成为百姓心中的希望象征。直到今天,他仍是“好官”“清官”的代名词,与他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然而,在大多数作品里,包拯去世后故事戛然而止,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以及御猫展昭这些人物的结局,却没有明确交代。他们后来是如何收场的呢?首先需要明确,这五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是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虚构出来的角色。小说描写得生动入心,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
在小说里,王朝和马汉原本打算参加武举人考试,但被庞太师从中作梗,资格被取消。张龙和赵虎原本是庞太师的部下,不满其行事作风,落草为寇,后来被包拯收服。展昭则是江湖闻名的“南侠”,品行端正、谦逊沉稳,在包拯进京赶考途中相识,并在包拯推荐下,被皇帝封为御前四品带刀侍卫,绰号“御猫”,在开封府供职。
这些艺术加工让故事更具戏剧性、趣味性和传奇性,也让包拯的形象更为立体和亲切。小说对历史的改编非常成功,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误以为这些人物真实存在。
这五人都是包拯的心腹,与其说是主仆关系,不如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展昭武艺高强,多次在危急时刻救过包拯和皇帝,也在侦破案件中提供了重要帮助。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则负责调查案情、搜集证据、传讯证人及提供安保等工作,同时在执行“面子工程”时,也让小贼望而生畏。公孙策则负责庭审记录、文书处理和勘验尸体,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可以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缺一不可,故事才完整。
《三侠五义》中没有明确交代这五人的结局,后世作品主要有两种设想:一种是他们被包拯的仇人暗中害死。包拯生前敢于惩治权贵,许多势力心怀不满,一旦包拯去世,他们可能会将怨气发泄到手下身上。另一种设想是五人离开官场,回归江湖生活。展昭本身不效忠朝廷,只效忠包拯;包拯去世后,自然没有继续在官府的理由。而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虽然是六品校尉,但对朝廷归属感不强,因此可能选择远离官场,过上自由的生活。
作为读者,我们自然希望他们能有第二种结局:在包拯身边效力多年、为百姓造福的人,能够收获相对美好的结局。
《宋史》中对包拯的记载写道:“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包拯极少发笑,连让他大笑都比让黄河水变清还难;无论小孩还是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声,行贿托关系在他面前毫无作用。
正因如此,后世渴望拥有像包拯这样清廉的官员,便对他的生平进行艺术加工,形成各类戏曲和小说。相比真实历史,这些作品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有时甚至带有神话意味,让包拯和他的伙伴们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