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看了一遍《王牌对王牌》第七季,其中刘涛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时主持人问嘉宾对宋朝的印象时,刘涛提到,宋朝的士兵是根据身高来发薪水的。听到这个,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制度?这是不是与宋朝积弱有关呢?于是我查了一些资料,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古代士兵的待遇不如现代
在现代,士兵入伍和复员时都会得到一定的薪水,但古代的士兵待遇可没有这么好。是否能拿到工资,完全取决于当时朝廷的兵制和募兵方式。
古代的募兵制度有很多种形式,比如:
- 春秋战国的全民皆兵制:当时每个成年男性都有义务参加战争,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军队的核心是贵族子弟,普通平民和奴隶则是军队的基础。
- 秦汉的征兵制:相比于全民皆兵,征兵制更为规范。适龄男子需要登记并服役两次,每次服役一年。不过,士兵必须自备衣食和装备,甚至没有工资。
-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这是父子世代为兵,称为“军户”。这些家庭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只有获得赦免才能恢复平民身份。
- 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并非完全由中央政府控制,而是由地方大地主私人招募。地方割据的武装导致了唐朝藩镇的分裂。
- 元朝的部落兵制:结合了全民皆兵制和府兵制,部落中的男子在平时是民众,战时则会被征召上阵。
- 明朝的卫所制:士兵世袭军职,平时负责屯田和防守,只有在战争时才会被征召出征。
- 清朝的旗兵制:与元朝类似,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宋朝的士兵待遇与募兵制
在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也就是招募兵士,而非像其他朝代那样征召。为了吸引士兵自愿参军,宋朝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待遇,这就出现了士兵领取薪水的制度。这种制度虽然让士兵有了相对较好的待遇,但也给宋朝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可能是导致宋朝积弱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兵源问题
宋朝的募兵制,虽然吸引了一些人参军,但兵员素质却不高。许多应征的士兵大多是流民或地痞,导致兵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而且由于“好人不当兵”的传统观念,真正的优秀人才往往不愿参军,这让宋朝的军队质量大打折扣。
根据身高发薪的制度
在宋朝,兵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身高来评判的。赵匡胤在征募士兵时,会选出高大强壮的士兵作为“兵样”,然后把这些“兵样”送到各地的募兵站,命令各地按身高挑选士兵。后来,这一做法改为用木尺测量,达到一定身高标准的人才会被录取。
在宋朝,士兵的薪水与身高有直接关系。例如,身高五尺八寸以上的士兵月薪一千文;五尺七寸以上者月薪七百文;五尺六寸以上者月薪五百文。
身高偏矮的南兵
在古代,南方的士兵相较于北方的士兵,普遍身高较矮,因此常有人说“万不得已不用南兵”。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南兵作战能力差,实际上湘军就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只是南兵的身高普遍不符合“标准”,因此在宋朝的募兵制中,北兵更受青睐。
综上所述,宋朝的士兵发薪制度虽然与身高挂钩,但这种制度也揭示了当时兵员的质量问题,以及募兵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这种特殊的做法,也许正是宋朝积弱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