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即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在热河狩猎时感到自己的生命可能不久于人世,开始为后事做安排。毕竟他才三十一岁,唯一存活的皇子载淳只有六岁,根本无法独自处理朝政。因此,咸丰帝决定任命辅政大臣,协助小皇帝治理国家。
相比清朝历代皇帝,像咸丰帝这样年轻、急于安排权力的人并不多。他在挑选辅政人员时也颇费心思,既不能让大臣权力过大,也不敢完全托付给太后或宗亲,历史上女性掌权和宗室争权的例子太多。经过斟酌,咸丰帝最终留下顾命八大臣,赋予他们一半的权力,同时将“御赏”印交给慈安太后,将“小皇帝同道堂”印交给慈禧太后掌管,以期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慈禧太后很快便联合其他人发动辛酉政变,掌控大清近半个世纪。
顾命八大臣的情况
咸丰帝挑出的八位大臣中,铁帽子王载垣(老十三胤祥的后代)是咸丰帝的心腹,负责重要事务,包括与外国议和。郑亲王端华出身清初非皇室直系贵族,口碑良好,也是顾命大臣之一。肃顺则是端华的六弟,职位高,掌握军政财三权,因而被视为八大臣之首。
第四位大臣的选择存在争议。按祖制应“亲亲尊贤”,真正符合条件的是恭亲王奕訢,但咸丰帝对其不顺眼,于是选择了景寿,他是道光帝的女婿,又老实可靠,还为咸丰心腹。剩下四位分别是兵部尚书穆荫、礼部侍郎匡源和杜瀚,以及军机大臣焦佑瀛,各有特长,但实力有限。
权力格局的不满
顾命八大臣虽然掌握实权,但并非所有人都服气。载垣、端华、肃顺三人本有野心,曾建议咸丰帝学习汉武帝“立子杀母”,以除慈禧干扰。但咸丰帝谨慎,未采纳此法。慈安太后性格随和,而慈禧太后却不肯退让,她与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结盟,使八大臣面临极大压力。
宗室方面,恭亲王奕訢虽然能力强、血统纯正,但咸丰帝生前未重用他,权力被排除在外,心中不满。醇郡王奕譞因与慈禧太后有姻亲关系,也站在太后一方。此外,僧格林沁和瓜尔佳文祥等人对权力被排斥,也心存怨恨。
军事力量的分布
在权力交替中,真正掌握军队的人最关键。僧格林沁败于八里桥,但胜保手下仍有一万余兵力;端华掌控的热河侍卫队也有一定兵力。然而大多数顾命八大臣并无实际军队,形成“有名无实”的局面。
辛酉政变的经过
恭亲王奕訢利用送咸丰帝灵柩回京的机会,暗中与慈禧太后接触,随后呈上请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折子。顾命八大臣与慈禧太后争论不休,甚至让小皇帝害怕落泪。最终,八大臣因内部分歧和顾虑,一时松懈,让慈禧、慈安及奕訢有了可乘之机。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迅速进京,提前安排军队与内应,八大臣在失去先机后措手不及,最终被抓或流放,权力彻底落入慈禧手中。肃顺虽能力出众,支持重用汉臣,后来慈禧的用人政策也沿袭了他的思路,但个人命运难逃厄运。
结语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败给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太后,根本原因在于咸丰帝安排有失偏颇,没有拉拢恭亲王奕訢,反而把他推向了慈禧一方。权力布局一旦失衡,军事实力和联盟关系才是胜负的关键。换句话说,从一开始,顾命八大臣就注定难以抗衡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联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