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孙权稳固了长江中下游的地盘,刘备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及四川,控制了长江上游;而曹操的势力则主要集中在黄海流域。
一、吴国的强大水军
吴国位于东南沿海,依托强大的水军立国,因此特别重视舰队建设。在福建建瓯南的建安,吴国建立了一个大型造船厂,建造了五千艘战船,拥有强大的水军舰队。为了确保长江的安全,吴国将水军主力部署在长江沿岸,并在北边建立了水上要塞濡须坞(今安徽巢县东南)防御魏军,在西边则在宜昌设立重镇防守蜀军。同时,吴国也利用海军舰队向南扩展领土。
在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支万人舰队,成功到达了亶洲和夷洲(今台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陆人民到达台湾。接着,吴国于公元233年派遣将军贺达率舰队北上,成功抵达辽东,另一支舰队甚至到达了鸭绿江口。公元242年,吴国将军聂友率三万舰队南下,航行至珠崖、儋耳(今海南岛),并远航至今越南南部地区。吴国舰队的足迹遍布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展示了当时吴国在造船、航海及海军方面的强大实力。
二、魏国的灭吴计划
随着魏国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实力逐渐强大。公元263年,魏国灭蜀,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通过废除魏帝,篡位称帝,建立西晋,并以洛阳为都,开始准备统一全国。司马炎决定消灭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吴国,为此他依照大将军羊祜的战略计划,采取了两项重大决策。
一是羊祜被任命为都督,驻扎襄阳,掌控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他采取政治攻势,争取吴国的民心和军心。羊祜以宽容的态度接待投降的吴国士兵,甚至在吴国将领陆抗生病时,还亲自送药,这些措施成功地拉拢了吴国的军民,使得羊祜去世时,吴国的边疆将士都为他感到悲痛。正因为他的策略得当,后来的杜预进攻吴国时,江陵等地几乎未经过激烈战斗便轻松占领。
二是考虑到吴国拥有强大的水军,且长江天险难以突破,羊祜建议在长江上游建立一支水军舰队,准备顺流而下攻灭吴国。他推荐王浚负责监督四川的军事事务,指派其在四川修建战船并训练水军。
三、吴国的消极应对
公元276年,羊祜认为灭吴的时机已成熟,向晋武帝司马炎上书建议尽快出兵。他指出,虽然吴国有长江天险,但吴国的统治者孙皓极其残暴,百姓困苦,正是灭吴的最佳时机。然而,司马炎由于还需巩固政权,且当时西北还有后顾之忧,未能及时出兵。
王浚接手后,积极开始在四川制造战船,准备大举攻吴。王浚所造的大船可容纳2000人,船上还有瞭望台,可以让马匹奔走,舰队的规模空前。虽然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但吴国皇帝孙皓依然昏庸无道,生活荒淫,完全没有做出足够的防备。吴国的名将陆抗早已提出应当加固长江上游的西陵和建平等战略要地,以防晋军顺流而下,但孙皓对此置若罔闻。
四、吴国灭亡,三国鼎立的结束
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王浚最终向司马炎提出进攻吴国的建议。他强调,孙皓暴政导致民心丧失,此时正是攻打吴国的最佳时机,如果拖延下去,吴国政权的继任者可能会更有能力,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司马炎采纳了王浚的建议,决定出兵攻吴。
公元279年,晋军出发,兵力达到二十万,由贾充担任大都督,杨济为副指挥,六路联合进攻吴国。公元280年,晋军的水军和陆军配合得当,王浚率领七万舰队从四川出发,迅速沿长江东下。2月,晋军攻克了丹杨城(今湖北秭归东南)。
为了阻止晋军的进攻,吴国在西陵峡上游的长江航道上设置了障碍,包括铁链和水中的铁锥,认为这些障碍能有效阻挡晋军的舰队。然而,王浚通过精心设计,制造了伪装的木筏,前方水军撑船开道,成功突破了这些障碍。王浚还设计了特殊的火把,利用火焰烧软铁链,将其砍断,最终突破了吴国的水上封锁。
接下来,晋军顺利攻占了西陵、夷道、乐乡等地,并击败了吴国的水军将领陆景。最终,晋军一路推进,直抵建业。孙皓派遣将军张象率水军迎战,但面对强大的晋军舰队,张象最终选择投降。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晋军成功攻占建业,孙皓投降,吴国灭亡,三国鼎立局面宣告结束,西晋统一了中国。
小结
西晋灭吴的战役,王浚的水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突破水中障碍的战斗,堪称关键。王浚巧妙设计木筏和火把,成功打破吴国的防线,带领晋军一路南下,最终攻占建业,推翻了吴国政权。王浚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卓越智慧。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生动地描述了这场战争,诗中提到: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首诗深刻地总结了西晋灭吴的过程,也表现了王浚的出色指挥和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