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的北京,天气寒冷,春节的气氛却让大部分人都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寒风刺骨,许多人选择待在家中,不愿出门。然而,这个春节,对于一位66岁的老人来说,却格外不同。
当时,王树声的妻子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过节。尽管是春节,家里异常冷清,老人独自坐在沙发上,忍不住思念远在部队的小女儿王季迟。
王树声望着窗外的雪景,思绪万千。没过多久,老人穿好棉衣,准备了一些家里做的年货,决定去部队看望自己的女儿。虽然天气极其寒冷,白发苍苍的他依然坚定地迈出了家门,走向远方的部队。
当他来到部队门口时,却被守卫的哨兵拦住了:“春节期间来探亲的家长很多,请您排队填写表格。”听到这些话,王树声愣了片刻,但很快便心平气和地走到队伍的末尾,按要求开始填写登记表。
那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位普通的老人,正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他虽然是开国大将,却从不摆架子,平时总是穿着简朴的衣物,不穿军装,甚至没人能将他和王树声联系在一起。王树声站在队伍中,周围的人看他都是个普通的老头,脸上没有任何官威。
排队的过程中,王树声心里有一丝波动。即使有军官证,他也没有想过要用权利突破纪律。始终低调的他,按照规定填写了“王季迟”和“王树声”的名字。
不久后,王季迟听说父亲来探望自己,急忙跑去迎接。看到冻得通红的父亲,王季迟关切地说:“爸爸,您怎么来了?快进来暖和暖和。”父女俩短暂相聚,王树声依旧关心着女儿的生活,叮嘱她在部队里要好好表现。临别时,王季迟含泪与父亲告别。
王树声的生活,充满了传奇与奉献。出生于湖北的他,21岁便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为民除害,曾亲手处理了自己舅爷的恶行——帮助农民斗争地主,彻底改变了自己命运的轨迹。
他从革命年代的艰辛走来,历经生死,直至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他那段被周老太太救命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他始终没有忘记人民给他的第二次生命,并一生尽职尽责,坚守公仆之道。
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然而即便身处高位,王树声依旧保持低调。1950年代,他拒绝豪华住宅,坚持住简单的平房,拒绝不必要的浪费。他强调自己和家人从不占公家便宜,房子不盖了,坚决不让百姓为了自己的住所迁移。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也一样。王树声的教育理念,严苛而深远。他教导子女要艰苦朴素,锤炼品格。尤其是对女儿王季迟,他的爱藏在细微处,但在原则上,他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
王树声的孩子们,都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经历了艰苦的训练,从未因身份的特殊性而有所特权。王季迟曾在农场劳动,肩负重任,从不向别人提及自己的父亲。王树声也时刻提醒自己,无论何时都要低调行事,不为自己的身份谋取个人私利。
然而,命运并未对他温柔以待。虽然王树声一生坚守革命事业,直到晚年,胃癌让他常常忍受剧痛。在部队看望女儿的那天,他已经身患重病,但仍坚持与其他家长一起排队。直到离开部队,他才在车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因病逝世,享年69岁。当时,他的女儿王季迟才知道,原来那位普通的老人,正是她的父亲——伟大的王树声。
王树声的大将生涯不仅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他更以一生的低调和公仆精神,成为了人民的楷模。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品质:无私奉献、低调务实、不谋私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民心中永远不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