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武将和谋士。武将中有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曹魏的八虎骑等,而谋士中则有曹魏的司马懿、荀彧、郭嘉,东吴的周瑜、张昭、鲁肃等。那么,蜀汉的谋士呢?蜀汉也有许多出色的谋士,其中有四位被誉为“蜀汉四相”或“蜀汉四英”。
“蜀汉四相”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蜀志》一书中,这本书是巴蜀地区的地方志,书中记载:“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稍后,裴松之在《三国志》中引用了这一说法。由此可见,蜀汉四相指的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庞统,那个被誉为“凤雏”的聪明谋士,法正,那位善于奇谋的智者,未能被列入蜀汉四相呢?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谋士。三国志中有记载,刘备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的草庐请他出山,最终诸葛亮作《隆中对》,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取得了赤壁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等一系列战略性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北伐计划,并多次亲自出征,进行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战役。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时仍然没有放松对蜀汉的重担,展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的识人之明也为蜀汉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臣子。他曾称蒋琬为“百里之才”,并将其提拔为丞相参军。蒋琬在诸葛亮死后承担起了蜀汉重任,刘禅对他十分器重,授予他多项重要职务,包括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益州刺史等。蒋琬成为了蜀汉的支柱之一。 费祎,字伯仁,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费祎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曾出使东吴,与东吴的群儒辩论,显示出非凡的口才。孙权曾评价他:“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诸葛亮去世后,费祎成为蜀汉的重要谋士。在公元244年,费祎凭借自己的计谋大破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一战成名,并被封为成乡侯。 董允也是蜀汉的重要谋士之一。年轻时,他与费祎齐名,并在诸葛亮北伐时负责丞相府的事务,稳住了蜀汉的后方。后来他被封为虎贲中郎将,继续为蜀汉出谋划策。 然而,庞统和法正尽管都是蜀汉非常杰出的谋士,为什么没有被列入“四相”呢? 庞统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常有人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他才智出众,深受刘备的器重,可惜在早年的北伐中英年早逝,未能像诸葛亮那样为蜀汉立下丰功伟业。法正则以奇谋著称,曾被誉为能与曹魏的郭嘉相提并论。曹操评价法正道:“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可见,法正的谋略也堪称一流,只是他同样未能长时间参与蜀汉的重大决策。 尽管庞统和法正在军事与策略上都非常出色,但由于他们的历史轨迹与其他四相相比较短或影响较小,因此没有被列入“蜀汉四相”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