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各方诸侯纷争不断,而在这些英雄人物背后,都少不了一批才智出众的谋士。如果要评选最强的谋士,或许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但要说最为人熟知的谋士,那无疑是诸葛亮。
许多三国时期的谋士与“水镜先生”都有某种联系。传说中,诸葛亮出山后,水镜先生笑着说了十个字,这十个字似乎预示了诸葛亮未来的命运。
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来自颍川。他与司马懿并没有直接关系。历史记载中的司马徽并不像演义中那样是个奇异的形象,身形瘦弱,清高脱俗,住处简朴,书籍、琴瑟、竹子齐备,仿佛是个隐士高人。实际上,司马徽的确是一位有着深厚学识的名士,交游广泛,士人中很有声望。水镜先生这个名字,源自庞德公,而庞德公的侄子便是后来闻名的凤雏庞统。
司马徽还有个外号“好好先生”,因他为人豁达,不喜欢争论,总是称赞别人“好,好!”这使得他得到了这样的昵称。司马徽长期住在荆州襄阳,直到曹操攻占荆州后,他才被纳入曹操麾下。彼时,司马徽已经62岁,虽然年老,但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未能见证自己理想的实现便去世。
诸葛亮曾在司马徽门下学习,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诸葛亮身为名门之后,隐居时与各方名士交往,其中包括庞德公,因此可以推测,司马徽的确对诸葛亮有所影响。司马徽最早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但刘备最终决定招募诸葛亮,是在徐庶离开后。当时,刘备手无兵力、地盘不稳,生活困顿,连其他诸侯也没把他当回事。尽管如此,刘备却依然顽强生存,几经挫折仍不放弃。
早期,刘备几乎一无所有,连基本的地盘都没有,屡战屡败。就在这种困境下,徐庶的推荐让刘备看到了希望。徐庶离开之前,曾极力推举诸葛亮,称其为“卧龙”,并夸奖了他的才能。然而,刘备几次拜访诸葛亮,都被拒之门外。尽管如此,刘备并未因此气馁,始终保持谦逊和仁德。直到第三次拜访,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成功请他出山。
诸葛亮并非故意高傲,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考验”来确定刘备是否真心诚意。对于那些曾经遭遇过“虚伪”的主公,诸葛亮当然需要谨慎。如果刘备只是一个“空有美名”的人,诸葛亮又怎么可能轻易依附呢?他需要确定刘备不仅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德行,还需要是一位真正的有远见的君主。
事实证明,刘备确实是一个仁爱宽厚的主公。自从诸葛亮出山后,刘备一直礼遇他,甚至在临终前,还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极高信任。诸葛亮也不负所托,一直忠心辅佐刘备,即使刘禅后期表现得平庸,诸葛亮依然从未动摇过对刘备集团的忠诚。
然而,当诸葛亮终于出山时,司马徽却在山中叹息道:“虽得其主,未逢其时,惜哉!”这一番话,实际上是在预示着诸葛亮的政治理想终将以悲剧收场。虽然刘备和诸葛亮有着复兴汉室的梦想,但历史的车轮早已驶向另一个方向。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朝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政体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大族世家纷纷选择投靠曹魏,刘备要想力挽狂澜,几乎是困难重重。刘备的起点也十分低,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东吴占据江东,而刘备甚至连一块稳固的领土都没有。直到诸葛亮的辅佐,他才勉力稳住了巴蜀之地。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刘邦当年也是靠巴蜀打天下,为什么刘备不行呢?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一批能臣,辅佐有力,文武兼备,才能帮助他打下基业。而刘备手下虽有关羽、张飞等武将,但谋士却寥寥无几,诸葛亮虽才高八斗,但独自一人如何与刘邦的团队相抗衡呢?
另外,刘邦占据的巴蜀便有水路可以直通外界,而汉末时期,通向外界的道路早已不再方便,诸葛亮六出祁山,虽英勇,但终究未能成功,失败在所难免。诸葛亮虽然明白时代的洪流难以逆转,但他依然决定跟随刘备,投身到这场注定会失败的事业中。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明知前路艰难,却依然选择不屈不挠,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