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战是孙膑与庞涓首次交手的历史事件,庞涓作为魏国的大将,凭借其“围赵救卫”之计,确实展现了出色的战术才华。但奇怪的是,庞涓为何会在这场战役中落入孙膑的圈套?而且,令人疑惑的是,马陵之战中,庞涓为何再次冒进,重蹈覆辙,最终再次中计?
在马陵之战中,孙膑施展了著名的“减灶诱敌计”。他让齐军在第一天摆下十万灶台,第二天减少到五万,第三天减少到三万。庞涓看到后,认为齐军已经大部分逃离,决定带领精锐骑兵追击,甚至在天黑之后继续前进。结果,他闯入了孙膑设下的埋伏圈,最终被擒。随后,齐军趁胜反攻,一举歼灭了魏军的主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相比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理解。庞涓作为一名资深的将领,为什么不对孙膑的减灶计策产生怀疑?又为何不派人侦查周围的敌情,贸然带领骑兵冒进?更令人费解的是,庞涓的骑兵数量有限,天黑后进入险恶的山道,竟然完全没有察觉到孙膑在马陵道上布下的弩手埋伏,这种冒险行径与名将的身份实在不符。
以上这些疑问,最早来源于《史记》,而这些不合常理的情节,实际上可能源于司马迁的误记。现代史料研究,尤其是山东银雀山汉简的发现,揭示了马陵之战的真实情况。根据这些新资料,虽然马陵之战确实发生,但孙膑和庞涓并未参与这场战役。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魏国派庞涓出兵支援,庞涓实施了“围赵救卫”战术,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城。赵国随即向齐国求援,齐国分兵两路,一路攻打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睢县),另一路由田忌和孙膑率领前往援赵。孙膑建议田忌攻打魏国的大梁,而不是直接救赵,采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尽管这招最早并非孙膑所创,但他确实以此战术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提到,桂陵之战的详细经过与《史记》记载不同。孙膑建议田忌兵分两路,一路佯攻魏国的平陵,一路进攻魏都大梁。平陵的齐军败北,但魏国因此骄傲自满,认为齐军并不强大,于是庞涓决定放弃辎重,只带骑兵赶往大梁。结果,孙膑趁机在桂陵设伏,将庞涓生擒。
《孙膑兵法·擒庞涓》由孙膑的弟子记录,真实性可信,因此其记载应该更加准确。而《史记》未提及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俘,可能是司马迁未能正确理解历史事件。既然庞涓被俘,孙膑是否会以血海仇恨将他处死?从孙膑与庞涓的恩怨来看,这似乎非常合理。实际上,在孙膑的推荐下,庞涓很可能被释放回魏国,以免激化与魏国的关系,毕竟当时魏国依然强大,而齐国相对较弱。
那么,庞涓是否参与了马陵之战呢?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马陵之战确实发生,但并未提到孙膑与庞涓的直接参与。特别是《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指出,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2年,并且持续了一年多。最终,齐军的田盼(而非孙膑)击败了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
从这些史料来看,马陵之战的过程更加复杂,可能并不像《史记》中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和传奇。相反,它可能是一场艰苦的消耗战,双方对峙了很长时间,最终齐国通过围困战术取得了胜利。因此,《史记》中的马陵之战记载可能存在误差,庞涓未必参与了这场战斗,孙膑的角色也被误解了。
总之,尽管《史记》中的马陵之战成为了传奇故事,但从最新的史料分析来看,许多细节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或许这场战役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精彩,而是一场漫长且充满曲折的战斗,庞涓的最终命运也没有按照传统叙述那样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