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记载了同一个历史事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被封为汉中王,并对手下的重要将领进行了职务调整。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假节钺,依然保留原来的汉寿亭侯爵位;张飞则被任命为右将军、假节,保持原新亭侯的爵位;而马超则成为了左将军、假节,继续担任平西将军职务,原都亭侯的爵位不变。
然而,关羽并不愿接受这一任命,并且在心中感到非常不满,他甚至拿黄忠来举例:“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听说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岂能与老兵同列!’因此他不肯接受这个职务。”虽然费诗做了很多说服工作,关羽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个任命,并带领自己的部队前往襄樊迎战曹仁。
实际上,襄樊之战并非由刘备或诸葛亮主动挑起,而是曹操为了让刘备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主动发起的。曹操调动了大量兵力,开始攻打关羽所在的襄樊,这一切都可以从《三国志》中找到记录:“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曹仁讨关羽,屯樊城;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等多次提到的描述可以看出,襄樊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打破刘备的防线,增加刘备的困境。
当时,曹操加重了南阳地区的税收,百姓生活困苦,导致宛城的守将侯音、卫开带领士兵反叛,并联系关羽,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派遣曹仁进行镇压,并最终屠灭了宛城。随即,曹仁和庞德等人集结兵力,在樊城准备进攻关羽。面对这场大战,关羽带着满腹委屈奔赴前线,而出发前,他做了一个不吉利的梦:“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这个梦反映了关羽心中对这场战争的忧虑和不安。
关羽之所以有此梦,除了战争局势的压力,还有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待遇问题。关羽对自己与黄忠并列的职位并不满意,更对自己二十年来未能晋升的汉寿亭侯爵位感到不满。刘备和曹操两位雄主给予的封赏和地位明显不同,曹操给予的待遇远比刘备宽厚。关羽在曹操麾下的最高职务是前将军、汉寿亭侯,而在曹操旗下的张辽、徐晃等降将,职位和待遇明显要高出关羽。张辽作为降将,食邑达到一千六百户,并多次晋升,最终升为晋阳侯,食邑更是达到两千六百户。而关羽,作为刘备的头号战将,却在曹操的支持下,仍然停留在汉寿亭侯的位置,未曾得到晋升。关羽和张辽同为出色的将领,能力差距并不大,但待遇却天差地别,这让关羽心中的委屈与不满更为加重。
相比之下,曹操麾下的张辽、徐晃等人即使是降将,也比关羽要幸运得多。而刘备麾下的关羽和张飞,虽然在战功上不遑多让,但刘备的封赏始终显得较为寒酸,爵位一般仅为亭侯或乡侯,远不如曹操麾下的降将们高。
更有意思的是,在曹操的麾下,张飞的败将张郃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最后成为了鄚侯,而他手下的张辽、徐晃等人也都得到丰厚的封赏。对比之下,刘备在封赏方面显得比较节俭,关羽和张飞虽然在刘备身边为数一数二的将领,却始终没能享受到同样的待遇。
这些差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不同势力之间对于将领的奖赏政策。而从历史来看,无论是刘备集团,还是曹操集团,都不外乎是良将择主而事,能得到丰厚封赏的往往能激发更多的忠诚与奋战。因此,刘备对关羽的封赏显得过于保守,未能在其需要时给予足够的晋升与奖励,也让关羽在许多方面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