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关羽失去荆州,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因为内部的不团结,导致了“后院起火”。
在出征襄樊之前,关羽就已经预见到孙权可能会背后捅刀子,为此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他命令在沿江地区每隔二三十里就设置一个烽火台,每个台子派50名士兵守卫。如果东吴兵马渡江进攻,夜晚用明火,白天用烟雾作为信号。这一措施显示了关羽的谨慎,但即便如此,吕蒙依旧成功“白衣渡江”,曹魏和孙吴两面夹攻,关羽即使能依靠刘备和诸葛亮在荆州的支持,仍然只能选择收缩防线,甚至不得不放弃荆州,退往西川。
那时,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悬殊,刘备集团相对较弱,根本抵挡不住曹操和孙权的联手攻势。关羽虽然一度威震华夏,打破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壮举,但最终仍然未能坚持住荆州。在他失利的关键时刻,糜芳和士仁叛变,导致关羽失去了重要的后勤补给和军士家属,支援迅速断绝,造成了极大困境。刘封和孟达没有及时增援,而禁军叛降未能转化为有力战力,反而成为负担。
熟悉《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关羽对士卒待得很优厚,但却对士大夫有些骄傲,而张飞则恰好相反,他虽然对士大夫有些疏远,但却更能与普通士卒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古代,“君子”与“小人”的划分,通常是基于社会地位而非人品,名门望族的败类也能被称为“君子”,而草根阶层的道德楷模只能自称“小人”。关羽过于依赖“君子”,一旦战败,他的士卒并没有像忠诚的追随者一样死战到底。这也让“小人”一词,从地位上的身份转变为品格的象征。
在战场上,普通士兵的忠诚往往是随时能改变的,他们不会为了某个将领誓死效忠。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在士兵眼中,都是供饭吃的老板。打赢了能立功受赏,战败了便会选择投降,或者换个阵营继续领粮饷。关羽的失利恰恰在于,他过于依赖传统的贵族体系,忽视了基层士兵的士气与忠诚度。而反观刘备和孙权,他们的基础更稳固,能吸引各类势力加盟。
关羽与糜芳、士仁以及刘封之间的恩怨,其实是失去荆州的重要原因之一。糜夫人和关羽曾同被曹操囚禁,后因关羽逃脱,糜家与刘家的关系断裂。而刘备收养刘封作为养子而非义子,这让关羽感到不满,甚至在心底质疑刘备的决定。这种过于注重名位和个人感情的做法,使得关羽在战略上缺乏大局观。
关羽与张飞有很大不同。张飞性格直爽,与士大夫关系良好,在内政外交上能保持较好平衡。而关羽过于刚直,很多时候会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比如他曾对刘备因战败而产生过怨言,表露出对刘备的不满。相比之下,张飞处理类似问题时要更为理智。他虽然生性刚烈,但总能忍得住怒气,不至于因此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羽在管理荆州时,与糜芳、士仁等人关系紧张,而张飞则擅长维持这种微妙的平衡。如果张飞镇守荆州,可能不仅会保持与士大夫们的良好关系,也能够避免背后叛变的风险。张飞的能力和智慧常常被低估,但从他与刘备之间的互动来看,他在刘备集团中的位置也同样重要。
此外,关羽对待投降敌将也显得过于傲慢。比如他在擒拿于禁后,竟不屑加害或善待,而是将其三万兵力送到后方,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张飞若是遇到这种情况,大概率会更加细致地对待俘虏,尽量让其为己所用。
总的来说,关羽的失败并非单纯的战略失误,而是由他个人性格中的三个短板——对士大夫的过度依赖、过于刚烈的性格以及处理内部矛盾的不足——所致。而张飞的长处在于他更能平衡个人情感与大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使得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