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说法,让赵括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提起赵括,很多人会说他就是“纸上谈兵”的典型例子,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完全是因为赵括率领45万大军掉入白起的包围圈。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他实际上是一名有真才实学的将领。长平之败,责任并非全在赵括一人,廉颇也有失误,而赵国的高层如赵王、相如、虞卿等,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接连犯错,最终才导致溃败。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之变”。上党突然易手,使秦国之前辛苦取得的战略优势瞬间消失。起初,赵国占据上风,但这份优势很快变成负担,导致战略战术频频失误,最终兵败如山倒。 占据上党后,赵国必须在坚守和进攻之间做出选择。然而,君臣内部意见分歧,优柔寡断,导致在这场关键“战略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秦国目标明确:削弱甚至灭掉赵国,为统一六国扫清道路。赵国战略目标却摇摆不定:一方面希望图强自保,另一方面又因早前战胜秦军而自信满满,心存争天下的雄心。 此时,赵国两名大将廉颇与赵括在用兵策略上产生激烈争议。廉颇主张深沟高垒坚守,上党筑防线;赵括则建议集中精兵主动进攻秦军。最终,赵军依廉颇部署三线防守。赵括主张进攻,并非冲动,而是对局势有深刻理解,但实际执行仍有风险,他经验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赵国君臣的犹豫给了秦军时间调兵遣将。双方在上党对峙长达三年,大军驻扎,粮草消耗巨大,赵军逐渐急于决战。传闻白起病重后,赵孝成王撤换廉颇,启用赵括,但此时形势已变,用赵括的主动进攻策略,实际已为时过晚。虽然世人责怪赵括轻敌冒进,但从战略角度看,赵王的决策失误才是败因核心。 赵括率军进攻秦军时,果然中计。秦军主力佯装败退,在长平东南设下伏兵,派出部队切断赵军后路并攻击大本营。赵军被围,但白起采取缓慢消耗策略,骑兵不断骚扰。赵括组织四次突围均失败,士兵疲惫、饥饿、伤病交加,最终在最后一次突围中阵亡,赵军被彻底摧毁。 长平之战告诉我们,大国交锋,胜负不仅在战场上,更取决于战略决策和指挥执行。赵国虽占先机,却因决策摇摆和用兵失误而败北;秦国则因战略清晰、指挥果断而赢得最终胜利。赵括虽有责任,但更大的责任在于赵王与整个赵国高层的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