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外,是中华民国时期唯一拥有海、陆、空完整编制的军队。这个部队最初由张作霖创建,是奉系军阀的核心力量。奉军在历史上曾多次进攻并控制过北京政府,甚至曾占领上海,势力遍及长江下游。1928年底,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政府,奉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也就是“东北军”,规模约30万,装备精良。
一、张学良的安排与王以哲、于学忠的角色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从此失去了其原有的根基。东北军先后驻扎在华北、西北等地,尽管如此,张学良仍保持了约25万的兵力,并继续担任东北军的指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因个人义气,亲自护送蒋介石和宋美龄离开西安,并送他们前往南京。随后,他被蒋介石扣押,并进入长达50年的软禁生活。
在张学良的心中,蒋介石虽然是他的义兄,但他并未完全对蒋介石没有警惕。因此,在离开西安之前,张学良特别安排了两位军官来负责东北军的事宜。首先,他将驻陕西的东北军主力交给了67军军长王以哲,并要求他承担起整个东北军的指挥责任。王以哲虽然忠诚,但因其资历较浅——他在1927年东北易帜时,仅为沈阳的独立第7旅旅长,所以张学良又安排了另一位资深将领,于学忠协助王以哲。
二、于学忠的安排与背景
离开西安之前,张学良还留下了一份手谕,内容是指示诸位军官听从两位代理人的指挥,特别提到“虎臣”和“孝候”。“虎臣”指的是杨虎城,他与张学良一同发动西安事变,是西安的防线之一;而“孝候”则是东北军第51军军长于学忠的字。此时,于学忠正在甘肃省兰州,担任省政府主席,并率军驻守该地。
于学忠原是吴佩孚的旧部,北伐失败后投奔了奉系。张作霖非常器重他,给了他许多重要职务,直到张学良接班后,于学忠依旧是张学良的重要助手。西安事变爆发时,于学忠响应张学良的号召,成功包围并缴械了驻兰州的中央军。
三、东北军的内讧与孙铭九的叛乱
张学良的部署本应稳固西北局势,但由于内部的内讧,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7年,少壮派军官如孙铭九等人,为了营救张学良,开始策动与中央军的冲突。这些少壮派军官的冲动行动导致了王以哲的被杀,并使得西安的局势陷入混乱。王以哲之死,使得原本稳定的局面失控,中央军趁机进入陕西,整个局势迅速向中央军倾斜。特别是杨虎城的部队倒戈,导致东北军无力抵抗,中央军接管了陕西。
四、东北军的瓦解与抗战中的角色
全面抗战爆发后,新的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率领的胡宗南部进驻西安,并逐渐控制了关中地区。此时,东北军的各部被调往抗日前线,为了防止东北军重新集结,蒋介石将其一分为四,分别调往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四省。
其中,江苏地区的东北军由于学忠负责,他被任命为江苏绥靖公署主任,指挥当地的部队。然而,其他三个地区的东北军失去了协调,逐渐被中央军吸收或瓦解。特别是万福麟、缪澄流等人率领的部队逐渐投靠中央军,东北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受到重创,最终在抗战结束时基本解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军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尤其是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它几乎未能对局势产生任何重大影响。
结语
从张学良的领导到东北军的瓦解,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变迁。张学良的个人选择、内外矛盾以及抗战时期的局势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北军的命运。尽管东北军曾在一段时间内强盛一时,但最终随着内部矛盾的激化与外部压力的增大,东北军逐渐被分裂与消耗,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段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