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究竟有多聪明?他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活鱼,这个举动让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7年后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那么,这筐鱼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被誉为像诸葛亮一样的神人,他的《烧饼歌》预言了朱棣篡位、土木堡之变和满清入关等事件。他还有斩龙脉、点天灯的传奇,甚至与诸葛亮“隔空较量”。虽然这些都是后人附上的神话,刘伯温确实是一位非常聪明且眼光独到的政治家,送给朱元璋这筐鱼的背后,也隐含着他深远的智慧。
大约是在1375年春天,刘伯温因病严重,由儿子刘琏陪着回到家乡。回家后,刘伯温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安排后事。除了交代家里的事情,他还想起了当年与朱元璋的友情,觉得自己应该为朱元璋做点什么。于是,他让儿子刘琏去书房找一本记载自己毕生智慧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看天象、算命运等技巧。刘伯温知道,如果这本书不交给朱元璋,刘家将来可能不会安稳。
同时,他让刘琏准备一筐活鱼,连同书一起送给朱元璋。刘琏有些困惑,问父亲:“这鱼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会不会觉得我在戏弄他?”刘伯温有些不耐烦地回答:“我怎么可能坑你?你先听我说完!”接着,刘伯温又把次子刘璟叫到身边,留下了几句话,让他带给朱元璋。刘伯温叮嘱道:“胡惟庸还在,先不要告诉朱元璋这些话,等胡惟庸倒了,他一定会记得我,那时你们再说出来,能保证刘家富贵。”
最终,刘伯温去世了,刘琏和刘璟带着那筐鱼前往京城。朱元璋得知刘伯温去世后,悲痛万分,毕竟他与刘伯温一起打江山,情谊深厚。然而,当他看到那筐鱼时,心里不禁有些不快。刘伯温曾经喜欢出谜语,搞一些让他费解的事情。朱元璋思来想去,始终想不明白刘伯温送鱼的深意,于是放下心思,对身边的随从说:“读书人总是搞这些弯弯绕绕的事情,死了还给我出难题!不过,看看他过去的贡献,我就让刘琏在朝中担任监察御史。”
17年过去,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痛不欲生,但更让他困扰的是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正当此时,他突然想起了那筐鱼,终于明白了刘伯温的用意。
刘伯温曾经告诫他,治大国如同烹小鲜,像明朝这样的大帝国,需要在治国上保持刚柔并济、张弛有度。而朱元璋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严酷的法治,导致国家处于高压之下。他的统治期间,已有15万官员被斩首。朱元璋原本以为这种治国方法无可厚非,因为他有一个仁爱的儿子朱标,但现在朱标死了,他才意识到宽仁的重要性。
刘伯温送鱼的意思就是:“人民如鱼,仁政如水”。水能让鱼自由自在地生长,只有宽容仁爱,才能让国家繁荣稳定。而过于严苛的政策,犹如那筐鱼,限制了鱼的生长,无法让国家走向长久的安定。刘伯温的意思,便是要朱元璋培养好继承人,传承仁政。可惜,朱标未能继位,先一步去世。
朱元璋后悔莫及,想向刘伯温请教怎么办,但他已经死了。于是,他把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召入宫中。刘璟终于把父亲的遗言说了出来,朱元璋听后大为震惊,发现自己理解的与刘伯温的意思几乎相同。刘璟恭敬地回答:“陛下圣明,父亲曾说过,治国重法治,但也要宽容仁厚,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心。”
朱元璋沉默良久,终于决定继承人的人选:朱允炆,宽仁如朱标。然而,朱允炆虽具仁德,却缺乏朱标的沉稳与手腕,最终未能抵挡住朱棣的篡位。
其实,刘伯温送的这筐鱼还有更深的含义,只是刘璟不敢说出来。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开始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这样一来,朱家的子孙越来越多,逐渐导致财政负担沉重。每个皇帝都要给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封王,导致王朝的负担不断增加。这种政策就像用筐装鱼一样,最终必然因空间不足,无法承载所有子孙。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明朝因后宫权力过多、财政困窘,最终被满清击败。
刘伯温显然看得更远,他预见到了这种制度的弊端。然而,历史的规律无法改变,刘伯温的智慧尽管深远,但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难以抗拒历史的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