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战场上因病去世,而公元251年,司马懿也在洛阳去世。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敌对势力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身处蜀汉,带领军队年复一年地向曹魏发起进攻。尽管司马懿深谙兵法,稳重如老狐狸,但面对诸葛亮,他始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胜利,甚至不得不高挂免战牌。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要名扬青史,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战争建立功勋。司马懿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曹魏的国土上奔波忙碌了多年。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迎来了相对平稳的局面,蜀汉的强敌已经消失,而魏国的力量也变得强大。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趁此机会发起对蜀汉的进攻。相反,他不仅没有出兵攻打蜀汉,还极力劝阻其他人这么做。
公元244年,曹爽,魏国的一位年轻将领,想要攻打蜀汉的汉中郡,集结了六七万大军,准备从骆谷进攻。然而,他在蜀汉名将费祎和王平的联手夹击下,惨遭大败。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司马懿急忙给前线的魏军副指挥官夏侯玄送去了一封急信,劝告他立即撤兵。
信中写道:“过去武皇帝进军汉中,几乎遭遇大败,你们应该知道这个教训。如今形势险峻,蜀汉已经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如果继续进攻,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战果,退兵时又可能遭遇全军覆没,后果不堪设想。”可以看出,司马懿对蜀汉的防守力量心生畏惧。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如此谨慎呢?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司马懿虽然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十七年内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但他并未对蜀汉展开任何军事行动。尽管这段时间,司马懿的官职和声望都达到了顶峰,他仍选择了保持克制。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相对忙碌,未能对外扩展,而魏国则处于相对平静的局面。然而,魏国的皇帝魏明帝,却在这个时期选择了享乐,放弃了之前的雄图伟业。他开始沉迷于观赏猛兽搏斗,骑马射鹿,甚至为了从东吴获得珍宝,送去了大量的战马。魏明帝在宫廷内外忙得不可开交,却未能在战局中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东吴和蜀汉两国也在内部治理上忙碌,魏国本应抓住机会扩大国力,却在魏明帝的享乐主义下错失良机。反而,魏国的辽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公元238年,魏明帝召司马懿前往京城商讨如何收服辽东,司马懿表示,去辽东四千里,需要一年时间,几乎可预见成功的局面,果然如他所说。
然而,在此之后,魏明帝的健康每况愈下,进入了晚期,朝政逐渐开始动荡。在此情况下,司马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权力斗争。魏明帝去世后,司马懿虽然获得了辅政的机会,但权力的分配却变得复杂起来。曹爽等曹氏宗亲的高官使得司马懿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随着时间推移,曹爽开始刻意削弱司马懿的权力,甚至要求将司马懿从朝堂上清除。然而,司马懿并没有坐以待毙。公元241年和243年,司马懿积极带兵出征东吴,保持军权不被动摇。相比之下,攻打蜀汉风险更大,而东吴的战事则更易掌控,因此司马懿选择了东吴。
曹爽不断加强对司马懿的打压,甚至撤销了司马懿与皇帝的联系,削弱了他在禁军中的实际控制力。到了公元247年,司马懿因病请辞,时间长达近两年。许多人认为他此举是为了逃避权力斗争,然而,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计谋。他借病装作软弱,试图麻痹曹爽,让其放松警惕,从而为下一步的反击铺路。
果然,曹爽上当了,认为没有了司马懿的制约,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掌控朝政。然而,他忽略了司马懿眼中的杀气。公元248年年底,司马昭带回消息,皇帝准备前往先帝的陵墓祭拜,曹爽和其他人随行。这一时机成为了司马懿反击的转折点。
公元249年9月,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经过一番激烈的权力斗争,曹爽被杀,司马懿重新掌握了大权。尽管他重新坐上了权力的巅峰,但依旧面临着来自朝堂的暗流涌动。忠诚于曹魏的太尉王凌决定起兵反抗,但最终在公元251年5月自杀。
当所有的敌人都被消除,司马懿的政治布局稳固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251年8月5日,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73岁。几年后,司马昭攻占了成都,蜀汉灭亡,而不久后,司马炎统一了中国,东吴也被吞并,三国的争霸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