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19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安史之乱后,曾盛极一时的大唐迅速衰弱下来,这与当时猖獗的藩镇割据势力有莫大的关联,毫不夸张的说,唐朝后期混乱的藩镇割据局面是大唐走向陌路的罪魁祸首之一。
其实,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是地方势力过重后必然会形成的一种内部势力分割结果,对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而言,藩镇割据就宛如深入骨髓的一颗毒瘤,是帝王深恶痛绝的存在。
唐朝后期就是这样一种局面,藩镇割据局面猖獗,大小藩镇高达八十九个,其中有造反劣迹的是十一个藩镇,对中央集权以及唐王朝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但令人不理解的是,面对愈来愈严重猖獗的藩镇势力,唐后期的历代君王们却并未有强有效的削藩政策。
即便有也不过是小打小闹,并未涉及哪些藩王们的根本,更不用说照搬汉武帝的阳谋推恩令。昔年汉武帝的推恩令一出,利用人性弱点,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哪些犯上作乱的藩王们。
那同样是内部势力割据,威胁中央王朝统治地位,为何大唐君王们不效仿汉武帝,强推推恩令,兵不血刃解决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一、推恩令实行需绝对权利与掌控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推恩令,推恩令是纵横家主父偃的手段,堪称削藩阳谋。其实早在汉景帝时期就对国内藩王势力进行削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实力。
但并未伤及其根本,到了汉武帝继位后,各诸侯国也恢复了部分实力,国内又开始了暗潮涌动,各诸侯王违抗中央命令,挑战中央王朝统治权威。
恰时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的构想,也就是将原本封给诸侯国嫡长子的封地,改为诸侯国次子,庶子都有权利继承父辈土地以及权利。看似给了诸侯国其余子嗣封赏,实则不然这样一层层权力,土地分封下去,诸侯国权利越来越小,土地也越来越少,而朝廷却可以利用种种借口收回土地和权利,削弱诸侯国实力。
汉武帝之所以能实现推恩令,并取得有效成绩,完全是得益于当时汉朝中央军队的强大实力威慑,再者也有汉景帝打下的好的朝廷局势和最初对藩王势力的削弱,最后汉朝国相制度的相辅相成。
汉朝对于地方的控制是绝对的,任命诸侯国相,轻轻松松就掌控地方政权,再不济还有汉朝军队威慑,可说是汉武帝玩了一手明明白白阳谋,那诸侯国能拒绝吗?答案是不能。
二、推恩令并不适合唐朝末年实行汉朝的诸侯割据其实和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十分相似,都是藩镇自成一国,实力十分庞大,对中央王朝统治形成直接威胁。
那为什么唐朝没有实行推恩令将藩镇一网打尽,实则不是没有实行,我们现在能想到了,当时的统治者大臣又何尝没有想到,只是推恩令并不是适合唐末的藩镇割据局势,强行实施只会酿成惨痛后果。
1、唐末军队弱且对地方军政无绝对掌控权
从汉武帝以强大实力威慑实行推恩令可以看出,这一阳谋实行是有条件的,你随便就实习推恩令下去,那些藩王是不会乖乖听话的,说白了还是要有绝对的权利和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力,而这些都不是唐末所具备的。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被经年战争拖累,以及朝内宦官专权,藩镇势力威胁下,其军事实力以及帝王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反观藩镇节度使,多年在地方上的盘踞,享有地方军权,财政权以及人事权,实力不可谓不雄厚,你想要推恩,也要哪些地方势力能接受,中央没有强大实力做后盾,推恩令在当时压根就玩不转。
2、缺少推恩“对象”
藩镇节度使是有朝廷任命的,而诸侯国藩王却是世袭制,这是二者不能等同的地方。汉朝推恩令能顺利实行下去,除了中央军队的武力威慑外。
还有就是对当代藩王没有实际上的利益损害,是一代代权利的削弱,而且受益对象还是诸侯王的后代,只是由嫡长子一个人收益,变为次子,庶子也能受益,总的来讲藩王是能接受的。
反观唐朝节度使,都是节度使本人受益,就是中央想要推恩,后面也没有人能接,再者当时唐朝中央军队实力不足,没有强大威慑力,你强行推恩,将恩情从节度使身上拿给其他人,节度使自然是不乐意。唐朝也不是没试过推恩令,将一个藩镇一分为二,没有意外人家直接造反了,甚至由此引发了四王二帝王之乱,李唐王朝差点就此灭亡。
3、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
汉朝诸侯国虽然是国中国,但实际权利却非常有限,他们既没有行政权,也没有征税权,也就是说当时朝廷对诸侯国的掌控是非常严厉的。但唐朝却不一样,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大的过分。
军队掌控权,行政权,征税铸币权都掌控在节度使手中。安史之乱后,其权利更胜一筹,辖区内官员任免权,募兵制的推行,让节度使权力达到了顶峰,中央朝廷根本指挥不动这些藩镇节度使。
总之,推恩令是削藩的一个强有力杀手锏,但用的好才是杀手锏,用不好就是夺命剑。推恩令的实施一是要建立在强有力的武力威慑下的,二来要符合道义,如此一来那些藩镇节度使才会接纳,最后推恩令的实行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看到成效的,而这些条件都是中晚唐所不具备的,这也就是推恩令不能在唐朝实行的根本缘由。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