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历史周期律”,也叫“黄氏周期律”,是黄培炎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提出的一个理论。它指的是国家政权会经历兴盛、衰退、治乱等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现象。这个周期大约是300年左右,意味着封建王朝大致在300年左右会经历一次兴衰更替。比如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都体现了这样的周期性现象。
与中国不同,欧洲没有类似的“历史周期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相关分析文章,尤其是黑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评价,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历史周期律和治乱循环在中国存在,意味着中国不如西方“文明”。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吗?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欧洲为何没有历史周期律,我们不妨先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存在原因入手。当然,这个问题非常庞大,以下仅从一些主要问题简单探讨。
首先,中国的文化并没有“王权神授”的绝对理念,而是可以进行更替的。《尚书》中记载,周公告诫蔡仲治国时提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上天并不会偏袒某个君主,只会帮助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后来,这句话发展成了“天下有德者居之”的思想。即当一个王朝失去德行时,新的、更有德行的人可以取而代之。
其次,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逐渐进入了“平民政治时代”。战国时期开始废除了“血统论”,例如陈胜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平民刘邦最终成为了皇帝。这也意味着普通百姓开始敢于抗争,民众的起义甚至能推翻一个王朝。因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也反映了平民对统治者的制约作用。
第三,中国是一个辽阔的国家,面积接近整个欧洲,人口远远超过欧洲。由于各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管理的难度极高,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复杂。因此,若治理不当,很容易爆发叛乱。而这些叛乱,往往会在某些条件下席卷全国,从而动摇甚至推翻原有王朝的统治。
第四,任何一片土地都有承载人口的上限。一旦人口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再加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天灾,很多百姓将面临饥荒,甚至无法温饱。这时,起义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通常这个周期大约是300年左右。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天灾会导致更大规模的起义,进而加速政权的更替。
第五,知识并没有被少数人垄断。在春秋时期,孔子收徒不问出身,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后代。后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使得知识可以广泛传播。各阶层的人都能学习到《孙子兵法》、治国理政的经典等,这为新的政治力量提供了人才基础。
第六,铸铁技术的扩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汉朝之所以能够“一汉敌五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朝掌握了先进的兵器技术。尽管汉代实行盐铁官营,但民间也有铁器的生产。因此,民间虽然不受朝廷直接控制,但却拥有足够的武器资源,这也为起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群众支持,以及知识和兵器等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当社会遭遇严重天灾时,农民起义就会爆发,进而导致改朝换代。由于王朝人口达到巅峰、土地兼并严重以及天灾等因素交织,通常每300年左右会有一次历史周期的更替。
了解了中国历史周期律的形成原因,再来看欧洲的历史,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欧洲没有类似的历史周期律了。
首先,欧洲的改朝换代并没有类似中国的思想基础。早期,欧洲并没有“王权”这一概念,而是通过武力决定谁是王者。后来,欧洲的王权逐渐转变为“神权”加“血统”模式,即国王的合法性来自于教皇的册封,而不是来源于民众或王朝本身的德行。这意味着,只有符合神权要求的国王才被视为合法的统治者,任何想推翻国王的人都必须满足同样的“神意”或血统要求。
举个例子,约翰王签署大宪章时曾被教皇开除教籍,导致所有教堂停止圣事、婚姻不再被认可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武力推翻失去“神”支持的国王。此外,在诺曼征服英国后,历代英王多多少少都与威廉一世有血缘关系,如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便通过娶约克王朝的继承人来证明自己血统的合法性。
其次,欧洲的改朝换代也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制度基础。在秦汉以后,中国实行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百姓归皇帝统治,没有“封建领主”这一中间权力。而在欧洲,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中,百姓往往属于不同的封建领主,这样的分割使得农民很难联合起来反抗统治者,某个领主的百姓起义也因力量分散而无法胜利。
第三,知识和兵器的基础问题也影响了欧洲的历史周期。古代欧洲的知识主要被教士和贵族垄断,因为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大规模传播知识几乎不可能。平民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有价值的知识,也无法打破贵族的统治。兵器方面,欧洲直到14世纪才开始学习中国的铸铁技术,之前的“块炼铁”技术限制了平民获取武器的能力。
因此,欧洲缺乏知识普及和兵器技术扩散的基础,这使得平民很难发动起义,也无法像中国那样出现周期性的朝代更替。
综合来看,中国存在历史周期律,而欧洲则没有。并不是因为西方更先进或更文明,而是因为欧洲的社会整体进化程度不足,长期处于贵族政治阶段和神权时代,缺乏真正的民本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