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民间文学以及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北宋名将杨延昭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虽然历史上的杨延昭没有那么“邪乎”,但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当时,北宋还有一位名将,此人与杨延昭齐名,镇守边关数十年,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但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那么,这位与杨延昭并称“二杨”的名将到底是谁呢?
一、将门之家
此人名叫杨嗣,虽然也姓杨,但与杨延昭没有什么亲缘关系。杨嗣是瀛州人(今河北河间),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杨嗣之所以能够成为将领,与他的兄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杨嗣的大哥名叫杨信,早年间投到后周禁军之中,在赵匡胤麾下任职。
赵匡胤称帝后,杨信备受重用,一直在禁军中任职,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即所谓的“殿帅”。在杨信的推荐下,杨嗣以及三弟杨赞也加入北宋禁军。杨嗣最初担任殿直,“三迁崇仪副使、大山军监军”,并在雍熙四年(987年),被任命为知军事。
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北宋与辽国不断爆发战争,先是北宋征讨辽国,之后辽国不断进行报复,双方你来我来,边境地区的烽火从未停息。在这种情况下,杨嗣长期在边关任职,历任高阳关战棹都监、知保州等职。
二、镇守边关
保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北保定地区,这里接近宋辽边境,是双方经常交战的地方,而杨嗣多次担任这里的知州,负责防御辽国的进犯。由于表现出色、屡建战功,杨嗣得到了晋升,“优迁威虏军,改崇仪使”,“为静戎军、保州、长城、蒲城缘边都巡检使”。
宋真宗在位期间,杨嗣“与敌人战于廉良,斩首二千级,获战马辎重甚众”,因此被升为团练使。当时,杨延昭正担任刺史,杨嗣认为自己曾与杨延昭同官,如今“骤居其上”似乎不妥,因此不愿接受晋封。宋真宗认可杨嗣的谦让,“乃迁延昭官”。
当时,杨嗣、杨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因此被时人称为“二杨”。不过,杨嗣毕竟是武将,对于治理地方不太擅长,导致“城堞圮坏,有未葺者”,于是宋真宗下旨将其改任为深州团练都巡检使兼保州钤辖。
三、得享高寿
杨嗣虽然善战,但也打过败仗。有一次,辽军进犯保州,杨嗣与杨延昭率军抵御,结果就吃了败仗,“部伍不整,为所袭,士马多亡失”。不过,宋真宗特意下旨赦免其罪过,继续让他镇守边关地区,担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后阵钤辖。
到了景德年间,杨嗣又改任为镇州路副都部署。皇帝考虑到杨嗣年事已高,担心会有缺失,于是派人代替。不过,杨嗣依然活跃在河北地区,之后又担任赵、贝、深三州部署以及天雄军副都部署等职。
直到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杨嗣才以左龙武大将军的身份致仕“退休”,此时他已经八十岁了。第二年,杨嗣病死,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得享高寿,朝廷“录其子承宪为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