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被尊称为汗,紧接着在1271年他确定了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军向南挺进,南宋皇朝在战斗中失败并选择投降,三年之后,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被完全消灭。这时,忽必烈所建立的伟业似乎已超越了他的祖先,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他的祖先所创建的蒙古帝国却在忽必烈的统治下走向了瓦解!在元世祖忽必烈的统治时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蒙古帝国的崩溃?
一、兄弟内讧
蒙古帝国的解体与蒙哥之死密切相关!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发起了对南宋的三路大军征讨,忽必烈负责攻打鄂州,兀良合台则率军自云南进军湖广,而蒙哥亲自指挥大军进攻四川。然而,在1259年,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时,却发生了不幸的事件:蒙哥在攻打合州的钓鱼城时受到了重创,最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蒙哥临终时并未指定明确的继承人,这使得蒙古内部的权力争斗变得愈加激烈。
得知噩耗后,忽必烈迅速与南宋达成和解,随后率军北返。1260年3月,在开平召开了“忽里勒台”会议,借助一些宗王和大臣们的支持,忽必烈宣布自己继承了蒙古大汗的职位。然而,不久后,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和林召开了另一场“忽里勒台”会议,宣称自己才是合法的蒙古大汗。正如古语所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两兄弟之间的激烈内战。
二、名存实亡
就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进行时,蒙古帝国的西部地区也陷入了战火。忽必烈的另一位弟弟旭烈兀在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停止了进军西方的计划,派遣使者表示支持忽必烈。而忽必烈则决定将阿姆河以西的领土封给旭烈兀。接下来,旭烈兀与钦察汗国的别尔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后者因支持阿里不哥而成为敌人。
经过多次激战,终于在1264年,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成为蒙古草原上的唯一大汗。他随即派使者册封旭烈兀为伊尔汗,形成了伊尔汗国。但旭烈兀未能打败强大的钦察汗国。与此同时,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对忽必烈的统治表示不满,它们与钦察汗国联手,发起了对忽必烈的反抗。此时,蒙古帝国的中央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三、制度问题
在忽必烈执政期间,他与西北宗王之间的冲突不断,这些宗王始终未能完全归顺于忽必烈的统治。直到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登基时,这些宗王才稍微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但这时他们的承认已经显得毫无实际意义。那么,作为庞大帝国的蒙古为何最终走向崩溃呢?其实,问题并非完全出在忽必烈身上,根本原因在于蒙古汗位继承制度的缺陷。
在蒙古早期,关于汗位的继承规则并不明确,导致了后来的内乱。这与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有所不同。中原王朝的皇位继承通常有明确的嫡长子继承规则,而蒙古则采用“忽里勒台”会议选举的方式,这种形式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大汗。这种继承制度的模糊性为蒙古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也深刻影响了元朝的命运。在元成宗去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元朝经历了频繁的皇位更替,如何维持王朝的长期稳定,成为了一个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