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嗜赌如命的国家,他们非常敢把“国运”当作赌注来押。二战的惨败让日本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国家,几乎丧失了自主权,成为美国在亚太的一枚傀儡。但日本并没有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真正反省,反而滋生了更强烈的报复心和野心。如今日本的赌注比过去更大,胆子也更足。
美国国内的一些精英也开始察觉:台湾可能难以长久守住,于是他们试图把日本打造成为继台湾之后,又一个阻挡中国崛起的关键屏障。在中国完成对台湾的统一之前,美国方面希望日本被迫彻底“屈服”,成为对抗中国的前沿支点。 日本多次把国家命运押上赌桌,这在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重大押注。 第一次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前的那些年。1886年的“长崎事件”时,北洋海军在实力上明显优于日本海军。北洋舰队总监督琅威理曾建议立刻对日本宣战并炮轰长崎,但李鸿章果断否决了这个激进的建议。要是当时清军果断出手,日本海军根本无法抵挡,清朝有机会一举摧毁日本海军并遏制其军力发展。但清廷错失良机。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大力增加海军投入、全民节约支持军费,推动海军现代化;而北洋海军在琅威理去世后渐趋衰败,最终在甲午一战中被日本击败,成为日本“复仇”的阶段性胜利。 甲午战争爆发时,世界舆论普遍对日本不看好。英国一家报纸甚至讥讽说:中国即便每天损失一千士兵,也能与日本拖战一百五十年。可结果出人意料:中国输了,这场失败震惊世界。日本这一次豪赌成功,不仅打赢了战争,还打断了中国数千年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使日本从昔日的弱邻一跃成为区域强国,赌注获得丰厚回报。 第二次赌注是日俄战争。沙俄地大人多、军事强盛,并觊觎中国东北。甲午战败后,日本曾想独占辽东半岛,却遭到英法俄三国夹击,被迫放弃。从此日本对列强积怨难消。日俄战争前,日本的军力仅为沙俄的一半,沙俄在辽东部署重兵并掌握强大舰队。日本在心理和财政上都清楚,挑战沙俄风险极大。尽管甲午战争带来了赔款,但远不足以支撑与沙俄的大战,若失败将使国家破产。最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虽以代价高昂的“惨胜”获胜,耗费高达17.5亿两白银。如果没有后来一战期间通过军火订单获得的大量收入,日本很可能早已破产。再次赌局,日本勉强赢了。 第三次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次胜利让日本野心膨胀,认为自己可以吞并整个亚洲,但这一次日本赌输了。它不仅失去了以往获得的利益,还被彻底打回原形,沦为长期受美国控制的“阶下囚”,成为美国的傀儡。 在《日本在华间谍活动》一书中,作者万斯白记录了一段日本军官的话:到了1935年,已经占领中国东北的日本意识到:中国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国家。如果中国尚未觉醒,日本不尽快完成占领,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日本在战争中就会失败。这段话显示,即便是当时最狂妄的日本右翼分子,也清楚地认识到以日本当时的实力难以吞并整个中国。日本当时的行为本质上是一场豪赌,但军国主义的道路已成定局,无法回头。随后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对美国的莽撞挑战,最终导致惨败。 战败后,日本被美国长期控制,那场近代性的豪赌也随之终结。然而,日本并未真正清理军国主义的残余思想,这些观念在社会和政治中仍有影响。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区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令人警惕的是,近些年日本敏锐感到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竟然又想再赌一次,而且这次赌注似乎更大,风险也更高。 有声音认为我们正处在类似甲午战争前夜的时期。匠幸一郎,日本自卫队西部方面总监(相当于中国的“西部战区司令”),曾表示当今亚洲局势和甲午战争前夕有很多相似点:曾经强盛的清帝国、野心勃勃的沙俄、不稳定的朝鲜半岛等,这些复杂因素让日本的安全环境看起来很不乐观。日本自卫队高层把中国比作当年的清朝,把俄罗斯比作沙俄,把朝鲜半岛当作一个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地缘问题。这个比喻虽然粗略,但透露出日本对当前区域风险的深刻担忧,背后也隐含着日本未来可能主动出击的野心。 日本现在的算盘是想从“守势”转向“攻势”,借助美国的力量削弱中国,同时试图挣脱美国的长期控制,重新在亚太争取更大影响力。早在去年底,日本就开始修订《防卫计划大纲》,首次明确把中国列为“威胁”,并强调需要具备打击对方军事基地的能力。一些文件甚至把中国的军事指挥机构列为潜在打击目标。 为恢复进攻能力,日本提出了四大计划:第一,发展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新型12式巡航导弹;第二,计划从美国购买500枚“战斧”巡航导弹,其射程可能高达2500公里;第三,扩充陆上自卫队第15旅,组建所谓的“冲绳防卫集团”,随时准备干预台湾事务;第四,计划在西南诸岛部署水下无人潜航器与无人潜艇,加强对岛屿的防御和进攻能力。 “战斧”巡航导弹是典型的进攻性武器,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被广泛使用。如果把这类导弹部署在日本本土和冲绳,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都将处在其打击范围内。1000公里以上的射程显然超出了所谓“自卫”的范畴。 对此,美国拜登政府表示支持,并把向日本提供“战斧”导弹列为高度优先事项。过去美国曾对向日本提供这类导弹持保守态度,多次拒绝,但现在为了遏制中国,美国的立场明显转向更积极。 部分美国精英可能已经判断守住台湾的希望渺茫,因此不如提前布局,把日本武装成阻挡中国崛起的新屏障。因为一旦中国统一台湾,解放军海军将获得新的基地,具备突破第一岛链的能力,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遏制计划将面临严重挑战。对美国来说,与其被动等待局势变化,不如尽快把日本建造成对中国的阻挡力量。 不过,美国的做法也可能自食其果。在算计日本对抗中国的同时,日本也在算计美国。日本或许期待中美发生冲突,两败俱伤,这样一来日本既能利用混乱牟利,又可能在局势中获得更大回旋空间,有时甚至会“背刺”美国以图自身利益最大化。 通过历史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匠幸一郎的言论:甲午战争后日本一度成为亚洲最强国,而如今的局势为日本提供了可能的重新崛起机会。日本似乎认为必须再次把国运押上赌桌。若赌输了,顶多回到现状;若赌赢,可能翻身并重获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但匠幸一郎的比喻过于简单化。今天的中国已非昔日满清,俄罗斯也非当年的沙俄。中国不追求霸主地位,也不愿与俄罗斯结盟或威胁他国,但绝不会再任人宰割。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军事上日益强大、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国家。 谈到新仇旧恨的清算问题,很多人问:中国对日本应否宽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曾放弃战争赔款,希望两国关系能够“正常化”,但日本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疼”,没有彻底反省历史。然而,中国也不需要对日本怀有深仇大恨。普通日本人民大多善良,而极端右翼仍抱有称霸野心,这是现实问题。 同时,中国在亚太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而不是日本。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日本对中国构成威胁,但并非头号对手。中国必须既不低估日本,也要避免把日本误当成主要敌人。中日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中美矛盾的延伸。尽管日本希望在中美之间寻机而动,期待两强犯错时渔翁得利,但这种幻想不太现实。 这一次,中国可能会采取行动,努力逼迫日本就范,让日本连“赌”的机会都没有。要让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必须正视历史问题。只有处理好历史恩怨,才能阻止日本把中国当作觊觎的目标。 日本需要向中国低头认错,深刻忏悔二战罪行,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不是继续鼓动“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样的危险论调。只有把新仇旧恨一并清算,才能让日本“变乖”,愿意顺从并最终成为友好邻邦。 历史也给出过类似的教训:公元663年,中国首次与日本交锋,唐朝联合新罗在白江口大败日本和百济,最终日本惨败。从那以后千余年,日本对朝鲜半岛不再轻易觊觎,也不敢轻易挑战中国。这提醒我们,强势的军事和政治姿态会对侵略性倾向产生震慑作用。 今天的中国也必须展示足够强大的实力,使日本成为“人畜无害”的好邻居。日本民族有时欺软怕硬,更容易对强者低头。当前亚太真正的强者是美国,但未来极可能是中国。在中国统一台湾之前,必须让日本看到中国有实力、有能力统一台湾,并且能够阻止美国的干预。只有在实力面前,日本才更可能放弃冒险,再次成为一个稳定的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