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新编历史剧《长河殷雷》近日荣获田汉戏剧奖(剧目奖)。该剧以非遗为载体,生动呈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治理黄河、廉洁奉公的事迹。清朝末年,丁宝桢励精图治,主持修筑全长二百五十余里的“障东堤”,力保黄河安澜,为后世留下了厚重的历史遗产。11月10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前往牡丹区李村镇,探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障东堤”碑,了解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末石碑见证悠悠岁月
初冬时节,黄河大堤蜿蜒绵亘,堤岸两侧植被丰茂,燕雀啁啾,一派安宁祥和。11月10日,牡丹区李村镇兰口村西的“兰口历史决口处”石碑,默默记述着清末黄河两次在此决口的往事。
兰口村东南,一座饱经沧桑的青石碑静静矗立。碑高2.9米、宽1.32米、厚0.36米,碑顶镂刻二龙戏珠图案,阳面楷书“障东堤”三字,阴面309字碑文记载了光绪元年(1875年)修筑黄河大堤的艰辛历程及费用详情,落款“山东巡抚丁宝桢撰并书”——这便是治黄史上著名的“障东堤”碑。
82岁村民任绪坤介绍,该碑原埋于地下,2020年前后被发掘出土。如今,碑外建有护亭,2018年12月被公布为菏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他文采出众、富有智谋,在贵州平定教民造反与苗疆叛乱中屡立战功,后擢升山东按察使。在鲁期间,他因私下与捻军商议招抚遭僧格林沁弹劾,幸得山东巡抚阎敬铭赏识。僧格林沁战死曹州(今菏泽)后,即将致仕的阎敬铭上书朝廷力荐,丁宝桢得以接任山东巡抚。在鲁任职期间,他斩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德海、修筑黄河大堤、加强海防,多有利国利民之举。
菏泽市社科院院长荣海生长期研究黄河历史文化。据他介绍,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在此之前,黄河原河道流经山东、河南、江苏交界处,已流淌七百余年。
铜瓦厢决口改道后,清政府未能及时组织堵塞。洪水在鲁西南漫流,南北滚动百余里,形成两条主流河道:一条为现行河道;另一条从东明向东,流经菏泽城东双河口,后淤积干涸。曹州八景中的“双河晓月”“澭水荷花”,皆与这条古河道相关。
“黄河新河道当年行洪不畅,遇大水便泛滥成灾。”荣海生说,1871年郓城侯家林段决口,郓城、汶上严重受灾,波及嘉祥、济宁;1873年东明岳新庄等地段决口,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范围沦为泽国,洪水所到之处墙倒屋塌,百姓流离失所。
一代廉吏修筑“障东堤”
“清政府未能积极堵塞决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荣海生分析,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需向列强支付巨额赔款,加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接踵而至,再逢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清廷既无充足经费,也无力征调民工治理河患,导致黄河漫流二十余年。
山东是黄河泛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十几个州县被淹,绵延数百里尽成汪洋。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寝食难安,直言“此口不堵,为害滋烈,若犹观望因循,则上无以对朝廷,下无以对百姓”。他上奏朝廷请求堵塞铜瓦厢决口,却遭到河督反对,双方在朝中争执不下,李鸿章奉命考察后亦不支持堵口。最终,黄河由南流夺淮入黄海,改为北流经山东入渤海。在此背景下,丁宝桢主持修筑了山东境内的黄河大堤。
“障东堤”碑见证了丁宝桢的亲民情怀。当年,他亲驻菏泽贾庄等地,拟定治河方案、督办工程,碑文详细记载了施工全过程。这道大堤上起东明谢家庄,下至东平十里铺,3月动工、5月竣工,全长250余里,高14尺,底宽百尺,顶宽3尺。大堤建成后,保障该段黄河多年未再决口,守护了方圆数百里村庄的安全。
丰功伟绩“民不能忘”
“障东堤”碑更镌刻着丁宝桢廉洁奉公的品格。碑文详述了大堤的长宽高,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工程细节:修堤最初估银470余万两,实际仅耗54万两,且“物料有稽”,各项开支均经审计。碑文特别强调“工唯其坚,用惟其省”,既要确保堤坝坚固,又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节俭。流传至今的“菏泽贾庄大工合龙收支各款清单”显示,账目尾数精确至“六钱九分八厘”,余款精确到“四十五两三钱二厘”。
岁月流转,青史留名。距兰口村不远处,矗立着两座石碑,系当年百姓为感念丁宝桢治河功绩所立。在任绪坤带领下,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这两座保存完好的石碑,其上分别刻有“民不能忘”与“功成奠定”字样。村民介绍,石碑曾长期埋于地下,几年前才重见天日。
大河奔流,岁月悠悠。许多往事在时光中褪色,但“障东堤”碑这样的印记,却永远定格于历史长河。它不仅是一座石碑,更是无声的见证者。今日立于碑前,指尖抚过百年风霜,耳畔仿佛仍能听见当年军民合力筑堤的号子,眼前依稀可见丁宝桢夙兴夜寐、栉风沐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