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22日,阿诺德·汤因比在伦敦病榻上阖然长逝。彼时窗外,“城市病”的早期症候正悄然蔓延——石油危机下的纽约濒临破产,东京湾飘着工业废水的油膜。这位预言过26种文明兴衰的智者,在其晚年主编的《命运之城》中悄然埋下伏笔:
我们现在可以追溯世界城市的历史,从 耶利哥到巨型城市。一粒芥菜籽不过经过八九千年就长成了一棵遮蔽大地的大树。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我们不通过打一场原子弹世界大战来清算人类,那么在据说这个星球仍然适合人类居住的20亿年里,这个包罗万象的城市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我们设法驱除灭绝性热核爆炸的蘑菇状云的威胁,那么,在我们能够窥视到的未来,那粒已经成长为巨型城市的芥菜籽的威胁将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
五十年后,当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团队译毕这部尘封之作,放眼全球,巨型城市的阴影下,都市无界扩张,生存空间与资源分配日趋紧绷……汤因比的诘问穿透时空:当城市从庇护所变为钢铁牢笼,文明将走向救赎还是坟墓?人类的未来在哪?
一粒芥菜籽
如何长成世界之树?
来源 | 光启书局
文明史观下的城市叙事
汤因比一生致力于打破传统历史研究的桎梏,主张以文明为单位审视历史。他认为文明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在《命运之城》中,他将城市视为文明的缩影:
城市的历史是整个人类事务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视角,令本书超越了一般城市史著作的局限,成为一部探讨人类命运的哲学宣言。
唐朝繁盛时期,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塑以及精美的釉陶设计方面达到了令人惊异的繁荣程度。骆驼和牛车人物陶俑展示了中国交通和商业的两种形式。图片来自《命运之城》
全书以三种城市类型为框架——城邦、首都城市、巨型城市,通过19座历史名城的样本,勾勒出一幅跨越数千年的文明画卷。雅典、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邦代表了城市与国家的重叠,其伟大源于多元活力的迸发;长安、罗马、君士坦丁堡等首都城市则见证了大国政治的兴衰,其中既有帝王将相的刻意塑造,也有无数无名者的默默贡献;而伦敦、纽约等巨型城市,以及道萨迪亚斯预言的“普世城”,则直面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希望。
芥菜籽的寓言:
城市的膨胀与人性化困境
汤因比生于1889年,卒于1975年,其一生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期,亲历了人类文明的剧烈震荡。他主张以“文明”而非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的单位,这一突破性思想在全球化与多极化并存的当下,显得尤为前瞻。 《命运之城》出版于1967年,是汤因比生前组织19位名家集体创作,旨在回应二战后城市化加速带来的焦虑。当时,世界正处在重建与创新的狂热期:制造业增长解决了就业,化肥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但贫富差距扩大,环境问题初现。汤因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矛盾,并以城市为棱镜,折射人类文明的盛衰。
《命运之城》的开篇,汤因比便以《圣经》寓言将城市比喻为芥菜籽:
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
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城市从微小聚落到庞大综合体的演变。
威尼斯的大运河&威尼斯的象征。图片来自《命运之城》
如果说城邦的兴衰体现了人类对自治与文化的追求,首都城市见证了权力与文明的交融,那么巨型城市则是工业化与全球化的产物,它们扩张的速度远超人性化的进程,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汤因比指出: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巨型城市的扩张与生活条件的人性化之间存在着一场竞赛;到目前为止,我们不知道在这场残酷的竞赛中, 究竟是蛮力还是人性化形态会成为赢家。
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直指当今城市化的核心矛盾。
当代回响:城市灵魂的重塑
五十年后,汤因比的预言依然振聋发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巨型城市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等挑战。人类大多数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城市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制约着人的精神状态。但《命运之城》并未止于警示,它更指明了希望所在:城市的光芒因人而生。无论是伯利克里、歌德这样的伟人,还是工匠、商人等普通居民,都在共同塑造城市的灵魂。
汤因比强调:
为了成为一座城市,它至少也要进化出灵魂的雏形。这就是城市的本质。
在巨型城市中,公共纪念碑、文化记忆和社区意识成为“共同人性的可见标志”。如今,从简·雅各布斯的“新城市主义”到生态城市实践,无不在回应汤因比的呼吁——让城市重新成为人类灵魂的安放之所。
《命运之城》中文版由陈恒教授领衔翻译,以精装形式呈现,并附有纪念藏书票,既具学术价值,亦富收藏意义。值此汤因比逝世50周年之际,重读这部著作,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学者,更是为了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城市作为文明的芥菜籽,既可能长成庇荫大树,也可能因失控而窒息人类。而如何在这场竞赛中让人性化成为赢家,仍是每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