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于凯:谢维扬先生古史研究的突出贡献
迪丽瓦拉
2025-11-12 16:32:31
0

著名历史学家、蜚声海内外的先秦史研究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首任馆长、上海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原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原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谢维扬先生,因病于2025年11月5日22时在上海逝世,享年79岁。

谢维扬先生1947年6月出生于上海,199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8月至1978年9月在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工作,1978至1984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学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是吉林大学培养的第一届历史学博士。1984年12月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室主任、所长。2001年到上海大学文学院工作,曾任历史系主任、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首任馆长,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谢维扬教授

谢维扬先生是我国先秦史领域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1978年他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史学家金景芳先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4年获博士学位,是吉林大学培养的第一届史学博士。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与先秦历史研究,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出版专著《周代家庭形态》《中国早期国家》《至高的哲理》和《结构人类学》等多种专著和译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王国维全集》(全二十卷)及《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等多种学术文集。谢维扬先生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涉及中国国家起源、周代家庭形态、古史文献学、先秦思想文化等研究领域,曾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谢维扬先生潜心治学,学问通达,贡献卓著,在周代家庭形态、中国早期国家及古史史料学研究等方面,推出了极有创见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他的古史研究,具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深邃的理论思维、广阔的学科视野和鲜明的学术创新意识,对推动中国古史研究及古代国家文明研究的不断深化,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价值,在带动古史研究话语体系创新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凤瀚先生评价,谢维扬先生的古史研究“展现了对相关重要问题的深邃思考,眼界宏阔而又立论谨严,诚为惊才绝艳,深刻影响了几代学人”。

谢维扬先生的古史研究,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

一是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具有多学科交融的宽广视野。谢维扬先生的古史研究,在继承金门史学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融合与学术创新,突破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壁垒,在推动中国古史研究社会科学化方面,做出了重要推进,为理解早期中国社会、国家与文化,提供了极有学术价值的系统分析工具。

二是致力于本土话语构建与国际化对话的有机统一。他的代表作《周代家庭形态研究》和《中国早期国家》,立足扎实的文献学基石,以开放视野研究中国古史,展现了本土学术与国际对话的结合,通过对中国案例的深度研究修正西方理论,既避免了盲目套用西方范式,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学问”与“世界性问题”的有机结合。他在著述中提出的“血缘政治”“早期国家多样性”等概念,成为了国际学界研究非西方文明的重要参考。

三是具有鲜明的方法论创新意识。谢维扬先生的古史研究,兼顾文献深度与理论高度,既扎根中国传统学问,又具备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国际视野,极大地深化并拓展了古代中国社会与国家形态研究的学术视野,他注重以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推动古史研究的系统性理论重构,在“中西对话”中凸显出了中国历史的独特路径,为中国古史研究提供了范式转换的典范,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自主构建方面,作出了极有价值的典范性学术贡献。

谢维扬先生所著《周代家庭形态》,打破了传统古史研究的考据局限,将人类学(如氏族理论)、社会学与历史文献学结合起来,从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婚姻形态等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商周金文与传世文献,重构了周代贵族与平民家庭的差异形态,揭示了周代社会基层组织的运作机理;他对“宗子”“分封”与“家庭权力”的分析,揭示了周代宗族不仅是血缘单位,更是资源分配与政治治理的核心载体;他强调周代宗法制度并非简单的血缘残留,而具有血缘组织与政治权力的交织性特征,是维系早期国家稳定的核心机制,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格局,提供了实证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从制度描述向结构-功能分析转型,为构建本土化的中国早期社会演进理论提供了典范。

谢维扬先生所著《中国早期国家》,在系统梳理了西方学者克赖森(H. J. M. Claessen)“早期国家”理论、塞维斯等人“酋邦”理论的基础上,将西方人类学和政治学的“早期国家”及“酋邦”概念,系统引入中国古史研究领域,并坚持从中国史料出发,与之展开深度学术对话,打破了中国古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相对孤立的隔绝状态。在书中,他通过系统的理论梳理,分析酋邦向国家社会的过渡性与非过渡性特征,进而从古史文献梳理与考古资料分析相结合的视角,梳理史前中国早期政治组织形成演化过程,并对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历史演进及其转型过程展开系统分析;他区分了中国“早期国家”进程的“典型”与“非典型”的分型构想,强调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路径(如集权化、血缘组织的延续性等)的独特性,挑战了西方国家起源理论中的“血缘组织被地缘组织取代”的普适性话语,使得国际学术界得以正视基于古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构建起来的中国早期国家的生成叙事,成为中国学者参与全球社会科学理论讨论的标志性成果。

谢维扬先生晚年提出了“古史史料学”概念,是其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升华。他的“古史史料学”研究,直面中国古史研究中的核心瓶颈,并尝试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他的史料批判与方法论建构方面的高度学术自觉。他强调,古史文献学研究,要注重“史料分层”与“文本生成语境”的分析,提出了“古史建构的双重性”特征(即历史事实与后世意识形态的叠加),推动了学界对传统文献的去伪存真与合理运用。他所倡导的古史史料学研究,将问题意识与理论导向相结合,积极整合甲骨文、金文与战国简帛(如郭店楚简、上博简),强调“二重证据法”的深化应用,有效克服了古史研究的考据碎片化倾向,推动古史研究从“史料学”到“历史解释学”的升华,对当代年轻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未来推进相关研究做出了典范。

谢维扬先生在古史研究领域的方法论自觉,是一种贯穿于理论、史料与话语三个维度的、清醒的、持续的自我审视与建构意识。他不仅是一位古史研究者,更是一位古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者与革新者。他的学术自觉意识,将古史研究的深度提升到了方法论意识和认识范式建构的维度,有效推动了古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学术话语体系的不断创新,为中国学界提供了“批判性吸收国际理论”和“基于本土材料建构分析概念”的双重示范。他晚年的“古史史料学”构想,更是为如何在大量新出土文献面前保持学术的严谨与创新,指明了方法论的方向。他在古史研究中所展现出的强烈的方法论自觉意识,以及为此付出的理论努力,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古史研究话语体系,必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5... 两万年前的广西人就吃螺蛳 麻辣烫起源于川渝地区,最早是江上谋生的船工和纤夫为了方便快捷地填饱肚子而发...
原创 三... 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等枭雄的阵营中,虽然涌现了不少来自寒门的英雄,比如关羽、张飞、典韦、张辽、...
原创 美...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
原创 皇... 清史里最绕不开的一段糊涂账,就得数孝庄和多尔衮了。一个是六岁天子的生母,一个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最后...
原创 能... 老虎被誉为“百兽之王”,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掠食者,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威猛,几乎没有动物能够与之抗...
原创 南... 冯云山,这位被称为南王的人物,是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之一。若不是杨秀清的背叛,他或许能引领太平天国走得...
原创 美... 三十年来,全球格局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美国向来对竞争对手毫不留情,曾以狠辣手段收拾苏联、打压日本...
原创 诸... 三国时期,刘备阵营原本依照《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准备了两支北伐的主力军。然而,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
原创 李... 在唐朝时期的一次下朝后,李世民特意召见了许敬宗,单独与他谈话。作为一名大臣,能够受到皇帝的单独召见,...
原创 运... **前言** 每个人都曾幻想过一生顺风顺水,事事如意。然而,最让人动容的故事,往往是那些经历了种种波...
原创 海... 11月8日,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考古领队杨军表示,墓中出土1200枚《诗经...
原创 诸...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拥有狼顾之相的人物其实并不多。那个时代的人们大多怀抱着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康乐...
许金晶:古旧书房里的汉唐气象 来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做新书沙龙的同时,自然不能不探访当地有代表性的旧书店。于是早早跟沙龙的本地...
原创 为... 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小时候因为斩杀了一名普通百姓,大家称他胆大,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不过是因为...
原创 项... 引言:在秦末,巴蜀地区并没有遭遇战火。刘邦入秦后,派遣使者安抚当地百姓,继续实行宽政,情况相对稳定。...
原创 古... 你知道古人平均身高是多少吗?很多人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能从一些常见...
原创 关... 关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他的勇猛和武力无可置疑,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并不是最强的。正如古话所...
原创 为... 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且深远。自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创 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代表资本主义阵营的美国和代表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最终的结果...
原创 不...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陈桥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