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里最绕不开的一段糊涂账,就得数孝庄和多尔衮了。一个是六岁天子的生母,一个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最后硬生生冒出个“皇父摄政王”的称号,你说这事儿能不让人瞎琢磨吗?
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这就是野史瞎编,皇家脸面多重要啊,怎么可能真有这种事。直到后来翻了些老档案,才发现这里头的水比想象中深多了。崇德八年那阵儿,皇太极突然没了,连句遗言都没留,朝堂上立马就炸了锅。一边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手里攥着两黄旗,气势汹汹;另一边就是多尔衮,带着两白旗,那可是跟着努尔哈赤打天下的狠角色。
你能想象那场景不?两边大臣拔刀相向都快成了,就差没把金銮殿给掀了。这时候多尔衮突然退了一步,说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他来辅政。当时我就纳闷,这么好的机会,他怎么就放弃了?后来才想明白,他不是放弃,是太精明了。豪格那边硬拼未必能赢,就算赢了也得两败俱伤,到时候明朝趁机反扑,他们这些人全得玩完。
可问题是,福临才六岁啊,话都说不利索,凭啥能镇住场子?还不是靠他娘孝庄。孝庄这女人,真不是一般人。你想啊,孤儿寡母在一群虎狼似的王爷中间立足,没点手段根本活不下去。多尔衮这边呢,虽说当了摄政王,可名不正言不顺,总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最耐人寻味的就是顺治五年那档子事,多尔衮的称号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这俩字的差别可大了去了,叔父是臣,皇父呢?说是太上皇都不为过。你说要是没点特殊关系,谁敢这么称呼?满朝文武居然还没人站出来反对,这本身就透着古怪。
有人说这是孝庄的无奈,为了儿子的皇位,只能委屈自己。这话我信一半。你想啊,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确实什么都能豁得出去。但你要说全是无奈,也未必。多尔衮手握重兵,要是真有异心,凭孝庄一个女人根本拦不住。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互相需要——孝庄靠多尔衮稳住朝局,多尔衮借“皇父”的身份巩固权力,这不就是一笔明明白白的政治交易吗?
哦对了,还有件事特有意思。多尔衮死了以后,顺治立马就翻了脸,不仅夺了他的封号,还把坟都给刨了。按说要是真有“继父”这层关系,顺治不至于这么狠吧?可反过来想,要是没有这层暧昧,顺治又为啥这么恨他?恨他权大欺主,还是恨他玷污了自己的母亲?这里头的滋味,真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有学者说没实证,不能瞎猜。可历史这东西,哪有那么多铁证?好多事儿都是靠蛛丝马迹拼出来的。你想啊,孝庄死后都没跟皇太极合葬,硬是单独埋在了清东陵外面,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疑点。她要是心里没鬼,为啥不愿意见丈夫?
真的,有时候我就想,古代的皇家女人真惨。她们的婚姻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事,全是用来换权力、换安稳的筹码。孝庄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她都把这笔交易做成功了,福临的皇位稳了,清朝也一步步站稳了脚跟。就冲这点,她比那些只会争风吃醋的后妃强太多了。
至于到底有没有下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两个人在清朝最关键的时刻,拧成了一股绳,没让江山分崩离析。你说这是爱情?我不信。说是阴谋?又有点太冷血。或许就是乱世里的成年人,最现实也最无奈的选择吧。
你们说呢?要是换作孝庄,你会为了儿子的皇位,跟权臣扯上这种关系吗?或者你觉得,这从头到尾就是多尔衮一手策划的权力游戏?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别光我一个人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