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昶(436年-497年6月12日),字休道,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母为谢容华。作为南朝宋的宗室,刘昶本应建功立业,但是,因为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导致被迫流亡北魏。不过,在南朝齐取代刘宋后,刘昶始终不忘故国,并为之付出了呕心沥血。
一
具体来说,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生母为谢容华。他在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封为义阳王,食邑二千户,时年仅十岁。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昶被拜为辅国将军,出任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但不久便被三弟武陵王刘骏攻杀。经过这场内乱后,刘骏即位称帝,史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刘骏将浙东五郡升置为东扬州,以刘昶为后将军、东扬州刺史。在此之后,刘昶的官职不断提升,也即他获得了宋孝武帝的信任和重用。
不过,大明八年(464年),刘骏病逝,太子刘子业即位,史称宋前废帝。刘昶被外放为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值得注意的是,刘昶性情偏执急躁,对刘骏多有不恭之处,常受呵责,民间为此都称刘昶必有异心。现在,刘子业即位后,对宗室诸王极为忌惮,这导致刘昶将反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刘昶遂遣典签蘧法生奉表入京,主动要求回朝,以试探刘子业的态度。当时,刘子业刚诛杀江夏王刘义恭,便想借机将刘昶一并除掉。他声称刘昶与刘义恭合谋造反,并屡次责问蘧法生为何不奏报朝廷。
二
不久之后,刘子业便下令讨伐刘昶,并亲自率军渡江,向徐州进发。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昶欲举兵反抗,但却不得军府将吏及所辖州郡的拥戴。他自知难以对抗朝廷大军,便抛弃母亲和妻子,只带着爱妾吴氏,与亲随六十余人连夜弃城北逃,投奔北魏。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和刘宋是对立关系,也即双方多次爆发冲突。但是,刘昶逃到北魏后,深受礼遇,被拜为侍中、征南将军,封丹阳王,并娶公主为妻,加授驸马都尉。换而言之,在北魏看来,刘昶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能够帮助自己对付南朝宋。
刘昶流亡北魏后,刘子业在兵变中遇弑身亡,其叔湘东王刘彧被拥立为帝,史称宋明帝。魏皇兴元年(467年),刘彧遣员外郎李丰出使北魏,表示要迎回兄长刘昶,但却未能如愿。自此之后,刘昶就长期留在北魏了。
刘昶在北魏十余年,历经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两代皇帝,累升至外都坐大官。当然,对于刘昶来说,北魏终究是异乡,也即他始终心怀故国,每次提到南朝之事都涕泗横流,其悲戚之情令群臣为之动容。
三
太和三年(479年),齐高帝萧道成篡宋称帝,建立南齐,随后又杀害已经禅位的宋顺帝刘准,尽灭刘氏宗族。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刘昶留在北魏,显然也难逃萧道成的毒手。南朝齐建立后,拓跋宏便打着为刘昶复仇的旗号,分兵三路讨伐对方。
当时,拓跋宏还允诺刘昶,灭齐之后让他在江南复兴祖宗基业。刘昶遂以征南将军之职随魏军一同南征。不过,因为南朝齐豫州刺史垣崇祖早已做好迎战准备,掘开了淝水堤坝,用水淹之法大破魏军,这导致北魏无功而返。
太和六年(482年),萧道成病逝,齐武帝萧赜即位,并与北魏通好。魏齐两国自此进入十余年的和平期,各自息兵养民,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而就刘昶来说,数次请求出镇边州召集遗民,但都被拓跋宏婉拒。
太和十八年(494年),刘昶被授为使持节、大将军,出镇彭城。不久之后,南齐发生兵变,权臣萧鸾先后废杀皇帝萧昭业、萧昭文,篡位称帝,史称齐明帝。拓跋宏遂趁南齐内乱,亲率大军南征,并命刘昶等人攻伐南齐。太和十九年(495年),刘昶攻至义阳,并以大军围城,迫使司州刺史萧诞据城固守。但是,因为南齐的援军抵挡,刘昶只得弃围撤军,退回彭城。
到了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四月,刘昶病逝于彭城,终年六十二岁。如同《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刘昶耗费一生的心血,终究没能恢复故国,最后只能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