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八校尉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所设立的军事组织。刘宏是东汉倒数第三位皇帝,也是汉少帝刘辩与汉献帝刘协的父亲,同时他也是东汉最后一位拥有一定实权的皇帝。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终于让这个只懂得沉迷享乐的昏庸皇帝稍微清醒了些。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削弱外戚和大将军何进的权力,汉灵帝决定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了西园八校尉这个军事组织。
西园八校尉的成员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可以说,这8人中有不少是老熟人。 西园八校尉由上军校尉蹇硕统领。东汉的宦官政治非常突出,汉灵帝时期更是宦官的黄金时代。作为汉灵帝心腹的宦官,蹇硕掌管西园八校尉,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般来说,宦官给人的印象是阴险狡诈、品行不端,但蹇硕却与众不同。他身体强健,精通武略,颇有军事才能,这一点与北宋的大太监童贯有些相似。或许也正是因为蹇硕具有这种能力,汉灵帝才将如此重要的军事力量交给他。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是何皇后的儿子,次子刘协是王美人的儿子。汉灵帝本来更倾向于让刘协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蹇硕显然知道主人的心意,但内有何皇后,外有大将军何进,尽管他多次试图除掉何进,却始终没有成功。最终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而蹇硕也在同年被何进杀害。此后,董卓进京,少帝被废除,刘协登基,何进被杀,蹇硕的最后目标也终于达成。 蹇硕并不算是好人,他手上沾满了血腥,但他身强力壮,精通武略,也是个半个才俊。汉灵帝去世后,蹇硕本可以选择隐退,或是依附何进一族。但或许是出于对主人的忠心,或许是自己的权力欲作祟,他最终选择了继续争权的道路,走向了无法回头的深渊,最后死于非命。这也真应了那句话,坏人中也有可取之处。 在西园八校尉中,除了上军校尉蹇硕外,最为人知的两位人物无疑是袁绍和曹操。尽管这两人是宿敌,一直互为对头,但他们也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朋友,甚至兄弟。而且,这段被后人忽视的亲密关系,持续了二人大半生,直到官渡之战才彻底破裂。 袁绍和曹操同为世家子弟,年轻时常一起喝酒吃肉,游玩偷懒。两人同在东汉朝廷为官,并且作为世家子弟的佼佼者,二人都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随着西园八校尉的解散,他们依旧保持着这种亲密关系。此后,袁绍在河北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东汉末年继董卓之后最大的军阀,而曹操则在河南逐步发展,最终占领了河南、山东等地。直到二人矛盾爆发,官渡之战一触即发,他们的友谊才彻底破裂。 鲍鸿是下军校尉,虽然名次排在曹操之后,但论地位,实际上还高于曹操。鲍鸿算得上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将,在平定黄巾起义和凉州叛乱时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公元189年,他因贪污军饷被人弹劾,最终死于监禁中。 冯芳和夏牟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另一对较为鲜为人知的人物。冯芳是大宦官曹节的女婿,后来官至大司农。夏牟则是在西园八校尉中有一定地位的人物,他在与河进部下的冲突中被杀,最终英年早逝。 赵融和淳于琼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另一对重要人物。赵融后来投靠了曹操,官至荡寇将军,而淳于琼则加入了袁绍的阵营,最终死于乌巢之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烧掉了乌巢的粮草,并将淳于琼送上了断头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称淳于琼因驻守乌巢过于放松,导致失守,事实上并非如此。淳于琼败给曹操的突袭,以及曹军死战的勇气,是其失败的原因,西园八校尉岂能只是些不思进取的懒人?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也有淳于琼的功劳。当年董卓死后,汉献帝一路东逃,袁绍和曹操阵营中的许多将领都意识到汉献帝的价值,都有迎取汉献帝的计划。正是因为淳于琼等人强烈反对,袁绍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这才让曹操得以捡了个大便宜。 西园八校尉作为汉灵帝亲自设立的军事组织,是东汉王朝最后的一次自救尝试。尽管它的存在只是昙花一现,但如果给它更多的时间,这支军事力量极有可能发展成类似东晋北府兵、袁世凯的新军或蒋介石的黄埔军校那样的超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