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盯上了朱权这一块大肥肉,发誓非得占有不可。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而朱权虽然心思缜密,但完全没料到自己的大哥朱棣竟然会算计自己。 有人说,朱棣和父亲朱元璋一样,天生适合造反。这个说法有道理,但需要仔细分析。朱元璋起兵是在战乱时期,造反相对容易,而朱棣起兵时,明朝已大一统,他手握区区一藩之兵,要对抗中央百万大军,却仍然成功,这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例子。
朱棣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才智和勇略,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宁王朱权的存在。朱权在明初藩王体系中实力强大,拥有八万带甲大军和六千战车,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他驻守明朝北方要地大宁,多次出征塞外,战功赫赫。朱元璋曾说:诸子中,宁王最善谋,有他在,朕无北顾忧矣。 朱棣起兵时,仅掌握北平的几万人马,与中央的建文帝相比,实力悬殊。他心中暗想:若得大宁之地,断辽东,借边骑助战,大事可成。这时,朱权对他来说,就像一块难以抗拒的肥肉。朱棣为了达到目的,精心设下计策,而朱权出于兄弟情谊,并未察觉朱棣的真实意图。 起初,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顺,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朱权当然不愿介入。但建文帝削藩时,朱权本身也受到影响,对朝廷不满。他的策略是两边不得罪,静观其变。然而,建文帝的政治判断幼稚,他打击朱棣时,却间接牵连到诸王,将他们逼到同一阵线。忌惮朱权的实力,建文帝下令召他入京,甚至削去他的三护卫,这无形中推动朱权靠向朱棣。 朱棣见机立刻前往大宁,带兵埋伏在城外,独自进入宁王府。一见面,他泪流满面,诉说自己被逼无奈才起兵,请朱权做中间人向朝廷说情,并代为起草谢罪奏折。朱权年轻,未看透四哥的心机,出于兄弟情谊,留他在府中每日款待,并认真帮忙写奏折。表面上兄弟情深,实则暗流涌动。朱棣趁机重金收买朱权的三卫部长和守军,万事俱备后才告辞。朱权依依不舍送行,但刚出城,朱棣一声令下,伏兵尽出,将朱权控制,并明确提出要他一同造反。朱权大梦初醒,却已无退路,只得带着家眷前往燕王府。 朱棣承诺,只要朱权合作,事成后平分天下。这诱人的条件,加上朱权身不由己,他明白若四哥失败,他也难逃灭顶之灾。于是,他决定与朱棣同心造反,把八万兵马交出,并起草檄文,参与作战谋略,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 有了朱权鼎力支持,朱棣最终成功夺取帝位。然而,他如何可能兑现分天下的承诺呢?朱权只能吞下苦果,昔日的盟友哥哥,如今已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自己不过是臣子。朱权希望分得富庶之地,提出苏州,朱棣以京畿要地为由拒绝;再提出钱塘,朱棣又说不祥。最后,朱棣抛出建宁、重庆、荆州、南昌,让朱权挑选。朱权无奈,最终被封至南昌,这些地方既偏僻又贫瘠,远不如大宁。 朱权虽离开朝廷核心,但朱棣仍心存戒备,派锦衣卫暗中监视。朱权心知大哥提防自己,只得避嫌,从此不问政事,将时间用于观戏、读书和绘画,最终平安度过一生。然而,他曾经的雄心和沙场经历,让他对朱棣的算计心中难平。 这份积怨,延续到后代。正德年间,朱权的子孙宁王朱宸濠认为祖先受成祖(朱棣)欺骗,决定夺回失去的天下。他筹备已久,终于在正德十四年起兵造反,以皇帝无德为理由,企图夺取南京,在祖宗龙兴之地称帝。朱宸濠的计划周密,兵器充足,但遇到明朝名将王阳明。当时担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统兵勤王,奇袭南昌,迅速击溃朱宸濠的军队。朱宸濠被活捉处死,宁藩随之撤销。从此,宁王的势力彻底消失,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