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动物,或者说文明和蒙昧的区别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在于价值观。当然,价值观属于文化的范畴。比如在中国古代,周礼、儒家,奠定了传统中国的价值观——现在很多自称要复兴华夏文化的人还积极反对儒家,我觉得这一行为很可笑。
而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提倡忠孝节义。而在唐朝皇帝李隆基的一生里,对他最忠诚的两个人,一个是高力士,另一个就应该是陈玄礼了。
陈玄礼的一生可以这样形容:最忠于李隆基的将领,却发动了马嵬坡兵变,晚年被李亨猜忌。
李隆基小时候,唐朝已经没了:当时统治中国的是武周朝廷,皇帝是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不过,武则天作为帝王,是没什么感情的。所以李隆基伯伯李显的一对儿女,就因为非议武则天养男宠而被逼死。所以李隆基作为普通的皇孙,当然也需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陈玄礼是李隆基的少时玩伴。那时候陈玄礼没觉得李隆基会成为皇帝。毕竟小孩子的友情更纯粹一下。
随着李隆基的成长,外界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先是武则天在位后期,在张柬之等大臣压力下,武则天被迫签订禅让诏书,禅让皇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做皇帝以后,选择恢复唐朝国号。
不过李显为人软弱,所以李显统治下的唐朝,各方权贵明争暗斗。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已经开始积蓄力量准备为将来的夺权做准备了。陈玄礼作为李隆基的亲信,在这个时候就追随李隆基发展势力。
李显做了几年皇帝以后,莫名其妙死了。传统史书认为是韦皇后为了做女皇,毒死了李显。当然也有传说认为,韦后虽然有野心,但李显驾崩的时候,韦后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所以韦后应该不至于这么干。而且,说韦后毒死李显的说法,是李隆基宣传出去的。因此不排除是李隆基为了搞事情,而制造出来的说辞。
总之不管怎么说,李显暴死是真的。李显死后,韦后册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当然从趋势来看,韦后确实有摄政的企图,至于会不会做女皇,倒也不好说。不过,韦后有想法是真的。
李隆基趁机发动政变,推翻了韦后,而后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做皇帝。之后李隆基又和另一个实力派人物太平公主斗争。最终李隆基取得胜利。这一系列斗争,少不得陈玄礼帮助。
其实,很多事业都是这样,领导者指挥者再怎么能规划,也需要具体执行、具体办事的人把事情做明白。陈玄礼就是这样的典型。
李隆基做皇帝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时间里,朝廷的文武百官不断更新迭代。但是陈玄礼却始终做高官——当然现代人可能认为这没啥稀奇的。但是要知道,古代皇帝猜忌心很大,尤其是陈玄礼做了这么多年高官,很可能让皇帝猜忌:这几十年,陈玄礼身边有没有形成什么势力?
但是陈玄礼并没有引起皇帝猜忌。不知道这是李隆基太信任陈玄礼,还是陈玄礼太会做人的缘故。
李隆基在位后期,安禄山发动叛乱。叛军越过潼关以后,李隆基带着唐朝的贵族百官一路逃亡。终于在马嵬坡一带,陈玄礼有了想法。
因为李隆基等人需要躲避安禄山大军的追杀,所以这一路出逃如同丧家之犬。贵族子弟尚且忍饥挨饿,陈玄礼部下的士兵,吃不饱饭也是常态——对于古代封建军队来说,当兵的目的就是吃饱饭。至于别的都太远。
在这个情况下,陈玄礼发动了兵变:他的士兵砍死了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并且逼迫杨贵妃自杀。
有说法认为,陈玄礼目睹李隆基和大臣们的惨状,认为一切都是杨国忠害的。所以自己是为天下人除害。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里也有稳定军心的意思:此时唐兵怨气沸腾,如果处理不慎,真的出现哗变,陈玄礼控制不住。所以陈玄礼认为与其等着唐兵自己兵变,不如自己引导兵变,把杨国忠和杨贵妃当泄愤渠道。
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逼死,这就是历史上的马嵬坡之变。
杨国忠当权期间,太子李亨也遭到杨国忠的打压。所以杨国忠的死,让太子李亨很开心。
马嵬坡之变没多久,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之后李亨被群臣拥立为新的皇帝,李亨的肃宗朝廷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做皇帝以后,因为感念陈玄礼弄死了杨国忠,所以册封他为公爵。不过,李亨觉得陈玄礼总的来说还是认同李隆基,并且李亨也担心陈玄礼这样在军中有威望的人会拥立李隆基复辟,所以李亨之后开始打压陈玄礼。
李亨在位期间,陈玄礼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