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有一条在现代人看来十分奇特的军法。 在野战中,两军列阵完毕后,各营部队依次排好,士兵们整齐列队。大将会下达一条军令,然后由各队的百夫长以上军官向士兵逐一复述。 这条军令究竟是什么呢?内容是要求全体士兵保持沉默,禁止私下交谈,也绝不能随意回头张望。任何违令者,都会立刻被处以死刑。
当军令下达,如果有人仍然大声喧哗,或偷偷回头看后方,就会立即被押出去斩首。古代军队士兵在临战列队中不能喧哗还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仅仅回头看一眼也要杀头呢?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此有一句经典解释:一人回头,大众同疑!意思是,一旦有人回头张望,其他士兵就会产生疑心,这种疑心会迅速瓦解军心,导致士气崩溃,从而可能全军覆没。 因此,古代军队临战时,严令禁止士兵擅自回头,一旦违令,斩首示众是常态。 有些人可能会怀疑:我回头看几眼,真的会引起全军疑惑吗?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古代大规模军阵,尤其是几万人规模的阵列,通常由五百到一千人的小方阵组成,每个方阵按一定间隔排列,前后相距数里。 古代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前阵与后阵的联系全靠旗帜、鼓角、喇叭等发出的号令。如果前排有人回头,后几排士兵会好奇:他们在看什么?后面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好奇心会逐渐传递到更远的方阵,到第七、第八排时,不只是几个人回头,而是几十上百人,甚至整队整队的士兵都回头张望,试图弄清楚后方状况。 后阵士兵不了解前方情况,只看到前阵回头,就会产生疑虑:前阵的人为何都在回头?是不是前方出了问题?这种疑虑会引发恐惧,士兵们禁不住议论纷纷,本来整齐肃静的阵列就开始喧哗。 喧哗的声音又会传回前阵,使前阵士兵以为后方出现问题,从而更加紧张。前后互相影响,就形成了所谓的大众同疑。严重时,这种恐惧会迅速蔓延,引发营啸,全军可能在未开战前就崩溃。 古代军队因喧哗而引发恐慌,导致全军溃散的著名例子有很多。三国时期,魏国大司马曹休率军伐吴时,夜间大营突然陷入惊乱,士兵们弃甲丢兵,导致全军溃散。曹休因此羞愧成病而死。《三国志·曹休传》中记载,曹休督军进攻寻阳,遇到敌方佯降,深入后战况不利,退回宿石亭,夜间军营惊乱,士卒混乱,丢弃大量军械粮草,曹休上书谢罪,皇帝遣人慰问,并礼赐补偿,但曹休因此病逝。又如十六国时期,前秦伐东晋的大军,也因为前军临战后退,引发后军恐慌,最终全军溃败。前秦苻坚率三十万大军列阵淝水边,为引诱东晋军半渡而击,竟下令全军后退数里。前军一退,晋军趁机猛攻,前军影响后军,后军又反过来影响前军,恐惧情绪在混乱中迅速蔓延。最后出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局面,士兵们连远处的草木都误以为是敌军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