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1937年7月无疑是一个无法忘记的重要时刻。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红军的主力部队重新编成了八路军,肩负起了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历史使命。从那时起,八路军成为了中国抵抗外敌入侵的坚强力量,展现了国家捍卫尊严的决心。八路军的组织结构包括六个旅级作战单位,其中有隶属于一一五师的第343旅和第344旅,属于一二〇师的第358旅和第359旅,以及归属于一二九师的第385旅和第386旅。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这六个主力旅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同时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在这些旅中,第344旅尤为特殊,因为它是唯一一个走出了两位开国大将的旅,这一历史荣光是其他旅无法比拟的。第344旅的前身是红一方面军的第十五军团,经过长征的洗礼,逐渐从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等部队融合而成。1937年8月,第344旅在陕西桥底镇正式组建,最初由第687团和第688团两支主力团组成,总兵力约六千人。 在炮火纷飞的岁月里,第344旅参与了诸如平型关战斗、长乐村战役、张店交战、町店之战等多次著名战役,始终活跃在敌后战场,英勇地抵抗敌人的进攻。他们在晋东南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战斗阵地,为抗击侵略者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战争的持续与规模的扩大,第344旅也经历了几次整编,逐渐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三师的重要核心力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北上,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中坚力量。当时,第344旅的旅长是来自湖北大悟的革命英雄徐海东。他的革命历程可谓充满传奇,从黄麻起义、土地革命到红军长征,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以及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多个重要职务。在抗日战争期间,徐海东因长时间的艰苦战斗和过度劳累,导致身体严重透支,不得不离开前线,进行长时间的休养。然而,他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使得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授予开国大将的军衔。 与徐海东并肩作战的还有黄克诚将军,黄克诚来自湖南永兴,曾在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和红军长征中表现出色,担任过红一方面军的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在抗日战争期间,黄克诚与徐海东共同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在徐海东生病后,黄克诚接过指挥大权,继续带领部队奋勇作战。战争结束后,他成为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并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指挥部政委。因其杰出的贡献,黄克诚在1955年同样被授予开国大将的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第386旅的旅长陈赓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八路军六个主力旅的领导人中,只有徐海东、黄克诚和陈赓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这一事实也彰显了第344旅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和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