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一个特别的职业叫做守陵人。顾名思义,这些人是专门负责守卫陵墓的,尤其是帝王家族的墓地。这样一个职业,只有朝廷的皇帝和贵族们才能享有。因为这个职业比较神秘,历史上对它的记载并不多,现存的资料主要来自清朝时期。
可能很多人觉得守陵人是个不怎么体面的职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守陵人守护的是当朝帝王的祖坟,所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十分特殊。在清朝,担任守陵人的人通常来自满洲的正黄、镶黄和正蓝旗,他们的职位等级一目了然。事实上,守陵人的工作相对清闲,通常没有什么事务需要处理,只有在政权被推翻时,起义军才会袭击皇陵,普通百姓是不会对皇陵下手的。因此,这份工作既轻松,又有相当丰厚的俸禄,并且不需要缴纳税收或服兵役,简直可以说是非常悠闲。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王朝安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封建王朝灭亡,那么守陵人的薪水自然也就没有来源了。举个例子,1912年清朝灭亡后,当时负责守卫皇陵的100多名守陵人由于没有得到工资,纷纷离开,只有少数忠心耿耿的守陵人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当然,他们并没有收入,靠的只是对皇室的忠诚和信仰。 虽然清朝时期的守陵人数量大幅减少,但由于民国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必须照顾清朝的皇陵,所以国民政府不得不派出专门的卫兵来守陵。从那时起,清皇陵的守陵队伍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民政府派出的军队,另一部分是曾经隶属于清朝的守陵人。 至于这些守陵人的薪资发放问题,国民政府军自然是按军饷发放工资,而原来的清朝守陵人则依靠溥仪及其家族成员凑钱支付。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1924年,北京政变爆发,溥仪和清朝皇室不仅失去了经济来源,还被赶出了紫禁城。由于没有资金支持,清朝时期的守陵人纷纷离开,除了少数爱新觉罗家族的亲属,几乎没有剩下任何人。 同时,国民政府军也因为北伐战争需要调动兵力,许多卫兵被派往前线,皇陵因此长时间没有人守护。这为1928年孙殿英盗取东陵提供了可乘之机。孙殿英的盗墓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特别是清朝皇室的愤怒。东陵盗宝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受到了压力,不得不再次派兵守护皇陵,这一事件才算平息。然而,在1945年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战事紧张,国民政府再次将许多士兵抽调到前线,导致清皇陵再次进入无人看守的真空状态。此时,新的盗墓分子王绍义等人趁机再次盗取了清皇陵的宝藏。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东陵才迎来了一批新的守陵人。不过,这些守陵人不再是原先的职业守陵人,而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解放后,清皇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景区,这些景区的工作人员便承担了守陵的任务。而且,与古代不同,这些守陵人不仅有工资,而且是国家公职人员。 经过百年风云变幻,随着封建王朝的陨落,守陵人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职业逐渐消失。现代社会不再需要专门的守陵人。可以说,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祖坟的守陵人。而曾经的清朝守陵人的延续,便是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爱新觉罗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