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是一个将被写进外交史册的标志性事件。
就在最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一份公告里,赫然出现了两个掷地有声的汉字——“倭寇”。
懂行的朋友一看就明白,这事不简单。这可不是普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这是一个主权国家通过其正式外交渠道,用对方看得懂的语言,进行的一次精准的“历史唤醒”。
印象中,我们国家的外交语言,向来以沉稳、克制著称,深受儒家温良恭俭让之风熏陶。
能让你在官方文书里看到这样带着千钧历史分量的词,只能说明一件事:鬼子这次,是真的把龙哥给惹毛了!
日本政客的“台海狂想曲”是怎么逼出中国最强音的?
首先,这场外交风暴的引信,是日首相高市早苗亲手点燃的,她就台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极其激进的言论,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大谈所谓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之类的论调。
这是日本绝对不能碰、也不该碰的红线。
一个有历史原罪的国家,一个尚未清算、悔改历史罪行的国家,不知谨言慎行,反而主动挑事。
所以我们的官媒也吐槽这是搞事的早苗。
想找死,还怕别人不知道,真的是离谱到家了。
对方出招了,我们也不能客气。
很快,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给出了第一个响亮的回应。其中提到的“斩首”一词,以其前所未有的犀利,瞬间引爆了舆论。这被广泛解读为对日方危险动向的严厉警告。
中国日报社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他在海外平台上与各方激辩,寸步不让。这显示出,中方这次的立场是自上而下、高度统一的。
紧接着,双方罕见地进行了多轮外交交锋,唇枪舌剑,火药味弥漫。
然后,就是最新的外交部记者会。发言人林剑面对镜头,字字千钧:“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
“侵略行为”、“迎头痛击”,这几个词的组合,在外交辞令里,已经是顶格的警告,几乎等同于最后通牒。
但这还没完。
最绝的一招在后面。中国外交部罕见地同时用中文、英文、日文三种语言,向全球发布了这份强硬表态。
我们替全世界问了日本四个无法回避的灵魂问题: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再提所谓“存亡危机事态”
日方究竟是何居心?
是否要重蹈军国主义覆辙?
是否要再次同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为敌?
是否企图颠覆战后国际秩序?
这些问题,日本回答不了。
他们不敢承认,自己内心深处对那个“大东亚共荣圈”的幽灵仍存幻想。他们不愿面对,自己正在美国印太战略的裹挟下,一步步滑向对抗前沿,甘当马前卒。
他们最害怕的,就是中国把“军国主义”这顶帽子,通过“倭寇”这个历史符号,再一次牢牢扣在他们头上。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道义上已经未战先败。
这已经不是简单说给日本政府听的了,这是要让日本民间、让国际社会,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中国的底线和决心。
外交部发出了雷霆之音,驻日使馆则补上了历史的一笔。
在相关的公告中,“倭寇”一词重现江湖。
“倭寇”二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倭寇”,不是一个简单的骂人话。它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尘封的历史记忆闸门。它指向的是明朝中后期那段历史,是日本浪人、海盗与中国奸商勾结,在中国沿海烧杀抢掠的惨痛记忆。
它背后连着戚继光抗倭,连着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今天,中方在外交文告中使用这个词,其深意至少有四层:
历史定性:直接将当下日本某些右翼势力的危险言行,与历史上为祸东亚的寇盗行径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批判和道德贬斥。
唤醒记忆:提醒日本,也提醒所有东亚国家,军国主义、海洋扩张的基因,在日本某些势力身上从未断绝。
宣示决心:表明中国今天拥有比戚继光时代强大万倍的能力,足以全歼任何敢于来犯之“寇”。
凝聚共识:这个词在14亿中国人心中能瞬间引发最广泛的共鸣和同仇敌忾之情。它告诉我们,这场斗争,是正义对邪恶、文明对野蛮的历史延续。
新“戚家军”已就位,时代早已不同
有些日本人,可能还沉浸在旧梦里,以为还能像一百多年前那样,在东亚为所欲为。
但他们忘了,时代变了。
我们今天的“戚家军”,是枕戈待旦的解放军海空军,是遍布海陆空天的钢铁长城。我们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比磐石更坚。
中方这次史无前例的强硬,传递出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模糊空间,没有任何妥协余地。谁想来碰一下,哪怕是动一动这个念头,都要做好被“迎头痛击”的准备。
日本如果执意要跟随某个域外大国,在台海蹚这趟浑水,那结果绝不会是它们想要的“战略胜利”,而只能是历史的悲剧重演。只不过这次,它们要面对的,将是一支完全现代化、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每一寸国土的强大力量。
“倭寇”这个词,从历史书中走出,跃上外交公文。
这既是警告,也是宣言:中华民族任人欺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祖宗们抗击过的敌人,若敢借尸还魂,我们这代人,有能力也有意志,再把它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