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婺源发生了一件令当地人痛心的事——乡试没有一位考生成功考取举人。婺源,曾是理学大家朱熹的故乡,历来为人称道,却在这次乡试中遭遇了尴尬的失利。这个消息对于婺源的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 当地的人们并没有因失败而气馁,而是发愤图强,誓言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以苦读和努力恢复婺源的荣光,争取在下一届乡试中取得好成绩,洗刷这份耻辱。
然而,三年后,万历三十一年,尽管婺源的精英学子在乡试中奋力拼搏,最终只成功考中三名举人。更令人失望的是,在接下来的会试中,这三位举人中,只有一人进入了三甲,但其排名却远远低于一百名。这意味着,曾经孕育了朱熹这位理学圣人的婺源,在短短六年内,只培养出了一个进士和两位举人,整个科举体系的断层让婺源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婺源,这片曾经风光无限的土地,如今在大明官场上几乎失去了存在感,婺源的科举失利意味着其在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可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陷入深深的低谷。 在婺源的绝望气氛中,一位名叫程世法的生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婺源的龙脉出了问题!他认为,正是因为龙脉遭到破坏,才导致了婺源科举的失利。程世法的说法引起了当地人的广泛关注。 婺源群山连绵,风景秀丽。当地的船槽岭被视为与泰山齐名的名山,婺源人一直认为,正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风水,才孕育出了像朱熹这样的理学大师。而在朱熹之后,婺源的文风持续繁荣,历代都有婺源人步入朝堂,这也是婺源人引以为豪的事。 然而,到了明代后期,婺源的山岭却遭遇了严重破坏。大量农民进入山中开采石灰,他们被称为灰户。这些农民多年来在婺源的山林中凿石、挖土,出售石灰,导致部分山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山岭甚至被挖成了大坑或几乎被夷为平地。 程世法认为,正是这些灰户的行为破坏了婺源的龙脉,导致婺源的科举连年失利。他提出,若不立即停止开采石灰,婺源的未来将会更加黯淡无光。 为此,程世法和当地的乡绅官宦联合起来,发起了一项请愿,要求婺源禁绝烧灰。请愿名单的发起人包括了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大理寺正卿等一批婺源籍的朝廷大员。尽管这些官员们极力呼吁禁绝烧灰,但由于石灰的利润丰厚,且当时的矿山税收掌握在皇帝内库的手中,各地的镇守太监往往能通过其中获利,因此这项禁令迟迟未能落实。 从而,一个科举失利的问题逐渐牵扯到了婺源的龙脉、官场斗争,甚至涉及到皇帝内库的利益。表面上看,这场风波是为了保护婺源的龙脉,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利益纠葛。 婺源的龙脉问题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几代知县,成了他们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即使到了清朝的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婺源学子、官绅与灰户之间围绕龙脉展开的争斗仍然没有停止,甚至成为了当地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记载。 这场旷日持久的龙脉保卫战表面上看,学子和官绅似乎是为了保卫婺源的青山绿水,而灰户则被视作破坏环境的罪人。然而,根本原因在于,明末的灰户们生活困苦,背负着沉重的税负,他们几乎没有别的谋生方式,开采石灰成了他们唯一的生计。相比之下,历任婺源的官员们则更多考虑自己的仕途。面对这场保龙之争,有的选择打压灰户,有的则选择旁观、回避,最终任期结束后匆匆离去。这一系列的事件,从一个地方的小故事,反映出了明朝政治体制的崩坏,马伯庸正是因此将这本书命名为《显微镜下的大明》。 在这本书中,除了婺源龙脉案件,还有五个类似的基层政治案件,形成了明朝吏治的六个切片。通过这六个真实的故事,读者仿佛置身于明朝的一个普通县城,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斗争,并在其中揭示了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马伯庸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的工作,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的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这些历史碎片正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如果你也对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可以通过华为阅读客户端,开通华为阅读畅读会员,免费阅读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