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意思是当将士们在战场上饥肠辘辘时,可以吃匈奴的肉,口渴时就喝匈奴的血。岳飞希望将士们在战斗中保持斗志和勇气,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作战,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即便食物短缺,也要更加狠厉,坚持活下去,才能继续作战。
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霍去病,少年时期便擅长骑马射箭,学习了各种兵法,研究出多种战略战术,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战方式。他长期在战斗中摸索创新,发展出长途奔袭、迂回战、歼灭战等新的战斗方法,屡次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广受赞誉。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年仅十七岁,就因其杰出的才能深得汉武帝刘彻的宠爱,封为票姚校尉。 霍去病年轻时就临危受命,带领八百名骑兵深入沙漠,勇猛作战,成功斩获敌人,所斩敌人数远超自己方阵亡的将士,甚至俘虏并斩杀了当地的一些高级官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场战役为西汉立下了赫赫战功。两年后,霍去病年仅十九岁便被封为骠骑将军。骠骑将军的官职为二品或从一品,位于大将军之下,通常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霍去病甚至享受与大将军相等的俸禄。 在漠北的战斗中,霍去病等待着与自己军队会合的公孙敖队伍,却迟迟没有等到。考虑到战机稍纵即逝,霍去病毫不犹豫地决定孤军深入,亲自出击,独立歼灭敌军三万余人。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大开杀戒,狠狠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至今流传的匈奴民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便是源自这场战役。 这场胜利不仅帮助汉朝逐渐控制了黄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也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匈奴鲜有胆量再度侵犯西汉的国土。霍去病的胜利减轻了军队的负担,缓解了徭役和税收,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得到改善。霍去病不仅是军队中的英雄,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民族的伟大英雄。然而,尽管霍去病打败匈奴,战功显赫,仍然有流言四起。有人称他年轻时已经担任官职,却不懂得关心和体恤那些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士兵。因为一次汉武帝赏赐他十车肉,霍去病却没有将肉分给士兵,反而让这些肉臭掉。有些人认为霍去病的这种做法是浪费粮食,表现得冷酷无情,毫无同情心,因此他的名声受到了影响。仔细分析这些传闻,实际上霍去病的做法是有深意的。 首先,他这么做是为了自保。古人有云:功高盖主,即使一个臣子的功绩非常显赫,也有可能引起君主的猜忌,皇帝会感到威胁。霍去病少年得志,皇帝不仅依赖他来稳固政权,还不得不防范他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威胁。在战争时期,粮食本就紧张,十车肉是极为珍贵的赏赐。为了消除皇帝对他可能动摇帝位的疑虑,霍去病不能把这些肉分给士兵,因为这些肉是汉武帝亲自赏赐给他的。 其次,霍去病的做法也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十车肉的重量和数量都相当庞大,行军过程中如果背负如此重的负担,不仅会拖慢进度,还需要额外的人力来运输和守卫这些食物,容易使部队精力分散,浪费时间和体力。而且,如果士兵们把心思放在食物上,容易分心,战斗力就会下降。 最后,霍去病的决策也是为了能够尽快解决战斗。霍去病在战斗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快速打击,迅速击溃敌人。带着大量的食物,容易让士兵产生持久作战的错觉,这样战斗一旦拖延,局势便容易失控。如果敌人趁机劫夺了这些肉类,反而可能导致霍去病的军队陷入困境,形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局面。 可以说,霍去病之所以深得皇帝宠爱,除了因为他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还因为他具备远见卓识,能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十分周到。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每一个决策都非常成熟、明智。人生漫长,我们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换个角度看问题。无论何时,走错一步就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做决策时应更加理性成熟,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仅凭一时之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