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北伐,大家通常会想到蜀汉的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然而,东吴似乎总给人一种保守自守的印象。实际上,东吴的北伐次数并不比蜀汉少,而且规模上也远超过蜀汉的北伐。 魏国和吴国有着一条漫长的边界线,但东吴的北伐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合肥这一地区。为何东吴始终盯着合肥不放呢?
东吴为何总盯着合肥? 东吴共进行了34次北伐,我们不一一列举。值得一提的是,少数几次东吴没有把合肥作为主要进攻目标。一般来说,东吴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不会攻打合肥: 1. **诱敌深入,内线歼敌** 比如典型的石亭之战,东吴通过诈降骗取魏军的信任,让敌军孤军深入,然后趁机发动内线攻击。 2. **魏国内乱,趁乱出兵** 例如在淮南三叛期间,东吴借机与叛军配合,直接打击魏国的核心城市——寿春。 3. **小规模出击** 比如为了掠夺人口进行的小规模打击。 除这三种情况外,东吴几乎所有的北伐行动都把合肥作为主要目标。唯一例外的是226年,当时曹丕去世,东吴趁机三路伐魏,但都集中在荆州方向,结果三路攻势都迅速失败。 合肥,必争之地 合肥,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战略位置。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就指出,合肥地处江南和中原的交通要道,控制了合肥就意味着能够直接威胁到中原,而中原一旦控制合肥,也能扼制江南的进攻。 合肥不仅是必争之地,而且对东吴来说,它的重要性远超过襄樊等地。这一切都和当时的战略形势密切相关。 成本低、风险小 东吴是以江东大族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大规模北伐会影响江东大族的经济利益,因此,大多数江东大族,包括陆逊在内,都不支持东吴进行大规模的北伐。为了避免损害国家经济,东吴的北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成本不能过高,不能像蜀汉北伐那样劳民伤财;其次,风险要小,即使失败,损失也要尽可能小。 而攻打合肥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从江东出发,东吴军队可以通过水路快速到达合肥,几乎没有任何损耗。相比之下,蜀汉北伐要翻越艰难的秦岭,负担沉重。即使战斗不利,东吴也能迅速撤军,因为水路方便,魏军无法追击。 相比之下,攻打襄樊的成本和风险就高得多。东吴的主要力量在江东,动用荆州的兵力就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襄樊与曹魏的重兵驻扎地非常接近,后续威胁很大。 有机会:曹魏的薄弱环节 合肥虽然是魏国的重要防线,但在曹操的时代,它却一直是防守的薄弱环节。曹操曾将淮南的部分人口迁走,导致合肥周围的大片地区变成无人区,物资供给不足。东吴攻打合肥时,通常能迅速获得兵力上的优势。 而且,合肥南面有巢湖、长江,北面又远离寿春,补给线较长,因此吴军可以依靠水路围攻,魏军的援军难以及时赶到。在这种地形条件下,东吴攻合肥时,占据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可守之地 一旦东吴拿下合肥,防守的条件也非常有利。合肥周围的地形复杂,山脉和水域构成了天然屏障,适合防守。而且,从江东地区调兵援助非常方便,可以通过水路进行快速调动。而襄樊和广陵虽然战略重要,但一旦攻下后,东吴很难长期守住。 一旦取胜,后续发展空间大 如果东吴能够占领合肥,未来的战略空间将非常广阔。合肥是南北水路的交通枢纽,控制了合肥,东吴可以轻松通过水路进攻魏国其他重要地区,甚至可以向西扩展到黄河流域。吴蜀相互配合,攻合肥为最佳选择 最后,即使东吴不能攻下合肥,围攻合肥本身也能有效消耗魏国的资源。当时吴蜀联盟共同北伐,魏国不得不调集大量兵力应对,既要防守西线,又要防守东线,这对于魏国的兵力和资源是巨大的消耗。 然而,东吴始终没有做出更大突破,这与东吴的战略局限性也有关。即便合肥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但长期只盯着合肥而忽视其他战略机会,显得有些单一、重复。 总的来说,东吴北伐专注合肥虽然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但在几十年内始终未能打破局面,确实暴露出其在战略上的一些固守和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