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毫无疑问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无数英雄豪杰齐上阵,演绎着一个个精彩传奇。
在这时代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刘备曹操那样雄师视天下的君主,也不是孔明周瑜这般运筹帷幄的谋士,更不似关羽张辽如此骁勇善战的将军,却依然被很多人铭记着。
他便是被称为“外科圣手”的神医——华佗。
他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全身麻醉的外科手术,创造了医疗体育的概念,医者仁心,上到权贵,下到贫民,都是他救治的对象。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悬壶救世的名医,竟死于曹操之手。
这其中有何隐秘?
就在曹操杀华佗12年后,曹丕登基,才发觉父亲这个决定的深意,杀华佗的决策是正确的,这又是为何?
一 华佗其人——生卒年探究
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怀疑华佗是否真的存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并没有任何文献明确地记载了华佗的生卒年限。
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大致推断出这样一个区间范围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演义中》曾提到过华佗在建安二十四年或者二十五年被曹操杀害,但这只是小说中虚构的情节。
今天我们既然探讨历史的真相,应当采用正史中的记载,得到更科学的答案。
《三国志》一书中提到“沛相陈硅举孝廉,太尉黄瑰辟,皆不就”,孝廉是汉代察举制中一项重要科目,察举制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那么此处就应该是陈硅推举华佗为官。
(陈珪 影视形象)陈珪任沛相的具体时间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三国志》中《袁术传》、《吕布传》记载的一些他任职期间的事迹,推断出他的任职年限大约在公元192年到197年之间。
而汉朝通常情况下“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当然,也会有例外,比如我们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曹操,二十岁就成为了孝廉郎。
(华佗 影视形象)华佗是平民出身,没有任何背景,不太可能跳出这个规则,因此被推举为孝廉时年龄更可能接近于五十岁。
那么往前倒推,华佗的出生年份就是142年-147年左右。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他死亡的年份。据《三国志》记载,华佗曾在公元207年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治疗眼疾,但是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因病身亡时,书中记载“操悔杀华佗”。
(司马师 影视形象)那么华佗被处以死刑的年份就是207年-208年之间。最终我们可以得出华佗身亡时的年龄在60-66岁之间。
在那个年代,活到六十岁不可谓不长命。但是华佗却不是因病自然死亡的,这依然令我们感到惋惜。
在明确了华佗生活的年代并理清了时间线后,我们不禁思考,1800多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曹操对华佗忍无可忍以致于痛下杀手呢?
二 医患矛盾在许多的民间传说中,我们都曾听闻过这一段情节。
曹操多年来一直罹患头疼疾病,难以忍受,寻医问药多年,始终不见好转。
经手下人介绍,邀请了当时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为其进行医治。
华佗则在进行一番观察和治疗后,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通过针灸进行慢性的治疗,这种方法没有风险,但是无法根治,且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治疗;
(曹操与华佗 影视形象)另一种则是进行开颅手术的方案,这可把曹操吓得不轻,性格本就多疑的他,认为华佗想要谋害自己,渐渐失去对华佗的信任。
曹操要求华佗采取第一个方案,在自己身边进行治疗。
但华佗已经感受到曹操对于自己态度的变化,就以家中妻子身体有恙为由,告假回乡了。
此时的曹操虽不十分信任他,但毕竟是有求于他的,便也同意了这个请求。但华佗回到家乡一段时间后曹操曾书信催促他回朝中工作。
但多次书信均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复,饱受病痛折磨的曹操无法再忍耐,亲自遣人到华佗住处。
并嘱咐,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生病了,就赏赐他食物、金钱;如果患病为假,就抓捕华佗。
果不其然,华佗的妻子身体并无恙,他本人也被强行带到了许昌,锒铛入狱。
已经高龄的他无法再忍受严刑拷打和咄咄逼人的审问,最终惨死狱中。
三 时代中的必然——死因揭秘
华佗明知曹操是一个多疑且严厉之人,还敢欺骗他,失去曹操的信任是必然的,但我们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华佗并没有犯什么严重的错误,也有弥补的机会。
他具有如此高超的医术,留下他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除掉他,曹操为什么非要置之于死地且如此地急迫呢?
(华佗 影视形象)首先我们来看看华佗提出的治疗建议——开颅手术。
有一种说法是华佗想通过此举达到除掉曹操的目的,另一种说法是华佗确实是真心提出了这样一个医治方法。
《三国演义》中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把华佗与太医吉平(密谋杀害曹操,暴露后被处死)并称,认为华佗此举必定是想要除掉奸雄曹操。
影视形象但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是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拥护刘备集团,贬低曹操集团。
如这样一段情节,曹操因为误会,诛杀了吕伯奢一家人,还说出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也因此感受到心寒和愤怒,离开了曹操。
(陈宫 影视形象)但翻阅正史,我们并没有找到详细而确实的描写,《三国志》中也只是提到了他在经过中牟县时被认出,押送到官府,但有人暗中帮助他逃脱。
小说自然需要更多的情节来丰富内涵,但我们在寻找真相时不应带着太强的主观感情色彩。
(曹操 影视形象)所以我们不完全采信两种说法中的任何一种,即不论华佗的动机如何,他的方案真的有被接受的可能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那个年代,医学技术还十分落后,普通的外科手术实行难度都非常大,更别说是开颅手术,这个说法相信我们今日每个人听起来还是觉得有些畏惧。
(华佗雕塑)且曹操本就是个多疑的人,又位高权重,头疾虽然十分痛苦,但断不至于送出性命,开颅手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比头疼风险高百倍的选择,他绝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至于他怀疑华佗想要谋害自己,也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这种说法可信,那么他为什么同意华佗告假回乡呢?
曹操虽不是残暴的君主,但对于和自己作对的敌人是绝不会仁慈的。
华佗是个聪明人,所以他显然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有一个大胆的推论:
华佗提出开颅手术这个风险极大的方案,目的是什么呢?
此处又产生了两种可能性,首先我们看第一种,即华佗想通过高明的医术来要挟曹操给自己更高的官位,告假回乡也是一个待价而沽的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华佗从小饱读诗书,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如果他有意仕途,一开始便不会弃文从医。
(华佗 影视形象)且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沛相陈硅举孝廉,太尉黄瑰辟,皆不就”,华佗一介平民出身,没有任何的背景和势力,孝廉对他来说已经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和位置了,他却并不动心,可以看出他不是图谋仕途之人。
否定了这种可能性之后,我们看看第二种说法,即华佗并不想在曹操身边长期服侍。
虽然华佗是以救治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但他显然是不喜欢曹操的。
陈寿《华佗传》中提到过华佗“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并不是说华佗后悔自己从医,而是有具体背景的。在这句话之前有一句“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
结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华佗后悔和感到不安的并不是从医本身,而是在曹操身边服侍。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自是不喜欢挟持了汉献帝,企图颠覆汉朝政权的曹操。
不喜爱仕途自然也不愿在达官贵人之间穿梭,在曹操身边服侍也成为了一种煎熬,且此时华佗年事已高,他告假回乡更大可能是真的因为思乡心切,想要隐退。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完了华佗我们再来看看曹操。
既然华佗并没有想谋害曹操的意图,为什么曹操却不打算放过他呢。
影视形象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并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和愤怒做出一个轻率的决定,那么处死华佗的真正目的便浮出水面了:曹操需要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威。
此时的他已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进程,成为了事实上的统治者。
虽然他并没有贸然称帝,但异姓封王已经是逆祖宗之法而为了,在他的内心中,自己俨然就是皇帝。
越是这样的情况,他就越需要自己的政治权威得到认可,自己的命令必须被无条件执行,以此来考验属下的忠心,也是试探自己是否还可以更进一步。
所以真正激怒曹操的并不是华佗提出的治疗方案,而是他多次不服从自己的征召,还用妻子生病这样的理由来搪塞和欺骗自己,这是无法被原谅和接受的。另一方面,华佗最后被定的罪名也十分有趣,“欺君之罪”与“不从征召罪”。此处的“君”表面上还是指皇帝,但实际上曹操已经自视为君了。
而所谓的“不从征召罪”也是依据汉律定的,所以曹操虽然有不轨之心,但是表面功夫还是做得很足的,这也正是他的精明之处。
华佗 影视形象其实曹操并不是一个很残暴的人,据记载,他体恤百姓,关注民生,帮助国内的经济和治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他是具有两面性的一个人物,当有人阻碍了他的计划和宏图时,他马上会痛下杀手,甚至为了报杀父之仇还诛杀了徐州城内的许多无辜百姓。
而华佗刚好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犯下了原本并不是很大的错误,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与其说是华佗犯了刑法而被处死,不如说他成为了曹操的政治工具,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顺势而为则可兴,逆势而动则终得一死。
四 文学的价值——小说中的华佗
聊完了正史,探究完了华佗的真正死因,我们来看看情节更加丰富的《三国演义》中,华佗的出场和人物形象起到了哪些作用。
其一是衬托其他人物的作用。华佗在书中与三个主要人物都有过交集。分别是孙策、关羽和曹操。
首先是孙策。周泰为了救出被山贼袭击的孙策,身受重伤。这时手下有人推荐了医术高明的华佗,孙策虽不认识他,但马上以礼待之,先给华佗封官许愿,再让他进行医治。可以看出孙策是一个礼贤下士,识才爱才的人。
影视形象其次是关羽,即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刮骨疗毒的情节,通过华佗的反应和内心活动,侧面的衬托出了关羽的忠义和勇敢。
在手术进行的前后,华佗有三次询问关羽是否能忍受疼痛,关羽皆面不改色。
若怕疼痛,则做不了忠义之士了。
(关羽 影视形象)最后就是曹操,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这一段情节表现了曹操的多疑、狡诈,作者正是想通过此来表现曹操的奸雄本色。
其二是调整行文结构,加强对比的作用。华佗以救治天下人为己任,四处游走,无论哪一国都曾留下他行医的足迹。
作者通过华佗可以实现自然和流畅的转场,用华佗的经历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差异,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氛围有哪些特点。
在吴国中的经历,体现了孙氏集团的团结和忠诚;在蜀国的经历,则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忠义;而在魏国的经历也不仅是反衬曹操的多疑,更可以看出曹魏上下的秩序井然,庄严肃穆。
其三就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三国演义》有着强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具体的内容正如我们前文所叙,在此不再做赘述
总体来说,华佗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而片面的人物与叙事,而是一个立体的形象。他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着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其实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加工,我们不能从中直接体会到历史的全貌,但每一次读书和思考都会给我们不小的新感悟。
·结语处死华佗的曹操在小儿子曹冲病重时感觉到了后悔,但无论如何,他所渴望的政治权威确实的得到了确立。
华佗死后的第12年,曹操也病逝了,他的儿子曹丕登基。此时他也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用意。天下许多有才之士,有的想要施展抱负,有的畏惧曹魏的权威,都纷纷投到了曹丕的麾下。
影视形象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再看见1800多年前许昌的宫中发生了些什么,但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和思考,我们还是大致还原了事件的全貌。
三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也有着更多像华佗之死这样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话题。但这并不像考试,我们永远无法得到百分之百正确的参考答案。
但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或豪壮,或悲悯,或令人心生惋惜,或令人倍感尊崇,这就是历史,我们所热爱的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愿与在读的各位看官共同品味和欣赏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参考资料:
周 峨 士医之别:从“辞疾 "的文化认同看华佗之死 浙江学刊 ,2021(3)
侯洪澜 以 “历史诗学 ”观审视 “华佗之死 ”的文化意义 医学与社会,2008(5)
程喜霖 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 史学月刊,1983(4)
魏玉龙 曹操诛杀华佗的原因辨析 语文学刊,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