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康熙派兵擒拿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将他绞死,全家开除宗籍。康熙可以给鳌拜一条活路,但决不能容忍班布尔善。
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辅国公塔拜的儿子,骁勇善战,屡次击败蒙古、明军,威震敌胆。
能打仗,敢于血战拼杀,却不一定能够出人头地,这是班布尔善的悲哀。原因很简单,班布尔善家族地位卑微,不受兄弟待见。
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塔拜排行第六,是皇太极的异母兄长,却没存在感。母亲地位低,儿子自然被忽视。
1643年,努尔哈赤的儿子巴布海得罪将领谭泰,居然被多尔衮处死。要知道,巴布海是兄长,多尔衮是弟弟,结果却不如一个将领。
塔拜也是如此,能打仗,但皇太极并不喜欢他,到死也就是辅国将军。顺治亲政后,才追封塔拜为辅国公。
辅国公是啥概念?根据清朝的爵位等级,就是垫底存在,皇帝随便打发宗室的一种做法,活得很憋屈。
《清史稿》对爵位有记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等。
塔拜混的不好,班布尔善也是如此。为了建立战功,依靠军功改变家族命运,班布尔善手持大刀,为皇太极家族血战疆场。
1636年,皇太极刚称帝,旋即出兵朝鲜。班布尔善主动请缨,愿意打头阵,在陶山以骑兵大破朝兵数万,崭露头角。
1639年,兄长额克亲病逝,班布尔善承袭等奉国将军爵位。此后,班布尔善又跟参与松锦之战、阿巴泰伐明之战,却没见有啥赏赐。
1644年,山海关之战,班布尔善追随阿济格冲锋陷阵,大破李自成,旋即南下进入京师。
接着,阿济格远征西北,班布尔善也追随,从榆林杀入陕西,与多铎夹击大顺。李自成招架不住,放弃西安,逃往湖北,被老农打死。
多尔衮为了笼络人心,对功臣赏赐很多,但班布尔善也没得到好处。拼杀一生,只得到一个镇国将军爵位,也是很憋屈。
1651年,顺治清除多尔衮党羽,封赏大臣,班布尔善幸运的成为辅国公。但是,到了康熙五年(1666年),班布尔善被革除爵位。
同样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后代,为啥自己过得这么憋屈,班布尔善不服气。此时,鳌拜独揽大权,索尼垂垂老矣,班布尔善决定投奔他。
1667年,索尼病逝,鳌拜有恃无恐,安插亲信党羽占据要职。班布尔善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秘书院大学士,官职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职责是捍卫皇宫安全,执掌宫廷侍卫。秘书院,清朝内三院之一,协助皇帝草拟奏折,处理各地文件。
投奔鳌拜,班布尔善瞬间成为赢家,官职非常显赫,且至关重要。班布尔善能获得这两个职位,足以看出他在鳌拜心目中的地位。
“士为知己者死”,鳌拜赏识,班布尔善自然卖力干活,将康熙的一举一动告诉鳌拜,甘愿成为鹰爪。
1669年,康熙擒拿鳌拜,列举罪证30条,按照律法应该处死。但是,康熙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其囚禁,“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
鳌拜心情苦闷,在监狱中郁郁而终,康熙很快就放了他的家人。康熙五十二年,康熙还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子孙世袭罔替。
1731年,鳌拜的孙子达福率兵征讨西北,追随傅尔丹,在和通泊之战中力战而亡。此战,八旗一万多骑兵报销,十几位大将殒命。
鳌拜专权跋扈,嚣张无比,康熙还是愿意给条活路。鳌拜的党羽,康熙也没大开杀戒。例如,“四辅政大臣”排行第三的遏必隆,他极力迎合鳌拜,康熙没有治罪,不久又恢复官职。
从血缘上讲,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是康熙皇帝的表叔。表叔不支持皇帝,投奔鳌拜而去,康熙也不责怪,因为遏必隆一向软弱。
遏必隆可以逃过一劫,为何班布尔善却不行呢?道理很简单,班布尔善是宗室,理论上讲是鳌拜的“主人”,却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岂能容忍。
皇室宗亲,本应一致对外,班布尔善却“吃里扒外”,康熙自然要杀他。班布尔善死后,康熙把他的子孙全部开除出宗籍,不承认他们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后来,康熙觉得有点过分后,又恢复他们宗室籍,却只能是“闲散宗室”。所谓的“闲散宗室”,就是空有其名,理论上有四品顶戴,实则吃饭都成问题。
班布尔善被处死,说明一个问题。即便是皇家,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同一个父亲,却命运不一,着实可悲。因为,“子凭母贵”。
其实,班布尔善可以效仿蒙古王子阔端,遭遇冷落也没关系,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如果班布尔善不投靠鳌拜,好好在家教育子孙,家族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参考书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