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是二战著名的同盟国三巨头,然而三巨头其中两个没坚持到二战的最终结束,比如二战结束前最后一次会议波茨坦会议,三巨头就只有斯大林坚持到最后,剩下两个一个是美国罗斯福,在战争胜利前死了,那是天灾没办法,副总统杜鲁门参加了会议。第二个英国丘吉尔就是天灾了,而是人祸,他在二战胜利后觉得自己胜利了,选举肯定是稳稳的,保守党必然胜利,自己作为保守党党魁必然当选首相,于是他在选举前还去参加了波茨坦会议。
但是结果是,英国的战后选举结果,工党大胜,保守党大败,结果就是波茨坦会议开到一半,丘吉尔就要回家,取代丘吉尔参加会议的是工党党首,新任首相艾德礼,丘吉尔这次可以说是很丢脸的,虽然他自嘲“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但实际上心理是很不爽的。
那么为什么英国人不选择带领他们打赢二战的丘吉尔呢?其中有些因素是丘吉尔为了战争胜利不择手段,甚至放弃普通市民,比如明知德国要来空袭,为了防止德国人发现自己破译密码就隐瞒此事。有些因素是因为工党的竞选策略更适合英国人战后希望安定和福利的局面,但是最关键的是丘吉尔的种种举措毁灭了大英帝国。
第一,英国和德国,在二战初期,英国人为何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一方面是因为英国人要进行势力平衡,想让德国去攻打苏联,不愿意过于削弱德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国当时的实力已经大大衰退,无力在维持殖民地的同时控制德国。在当时,尤其是法国失败之后,也有人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承认现实,让德国控制欧洲大陆,反正还有苏联存在可以制衡,而英国专心控制殖民地,维护自己的大英帝国,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自己的殖民帝国。
但是对此丘吉尔坚决反对,他一方面要对付德国,另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殖民帝国,其结果就是打赢了二战之后,殖民帝国也崩溃了。
第二:英国和美国,和现在英美的关系不同,当年英国和美国是处于一方面合作一方面竞争的关系,关系并不和睦,比如一战的时候英国拉拢美国参战后又把美国排除在外,美国对德国投资又是最多,对德国复兴做出极大贡献,甚至经济危机后,对英国的帝国互惠制,保护自己和殖民地的利益,美国是极端不满的,一心想把英国的殖民帝国搞解体。
而事实上美国也是这么做的,战后英国的殖民地一个个分离,美国和苏联的出力最大,甚至英镑的地位也是被美元取代了,而且二战各国都削弱了,苏联德国英国法国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就是美国不但没有削弱而且加强了,而美国人在二战胜利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压英国。
所以在英国人看来,花费了这么多力气打垮德国,最终只是为美国登上世界的第一宝座贡献了一切罢了,尤其是丘吉尔为了拉拢美国,出卖的筹码极大,比如为了所谓一些破旧驱逐舰,英国就把大量海外基地送给美国,而在当时看,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筹码,美国也必然会参战,丘吉尔在这些操作上实在是不明智的举动。
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让美国一直处于孤立主义可能对于英国来说更好,毕竟二战时期的美国已经不是一战时期的美国,二战还没结束美国就开始肢解大英帝国了。丘吉尔这么做完全是套一战的经验,刻舟求剑罢了。
第三: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其实英国完全有办法以更轻松的代价打赢二战,就是和苏联结盟,就像拿破仑时代的英国和沙俄的联盟,不但可以在战时联盟对付德国,还可以选择战后联盟,一起对抗有可能对旧大陆挑战的美国。
但是丘吉尔处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就极端排斥苏联,虽然在德国入侵苏联后对苏联进行援助,但一直三心两意,援助力度远不如后来加入的美国,在开辟第二战场上也不卖力,搞到最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相处的反而更好一些,而这实际上是不正常的。
按理说,在当时,即便在战时,美国的实力也明显第一了,苏联和英国处于第二第三,那么为了对付第一,英国应该主动接近拉拢苏联才对,不管是战时还是战后都应该如此,可结果确实英国拉拢美国对付苏联,这完全不是正常的选择。这只能说是丘吉尔为首的保守党的错误策略。
当后来丘吉尔发现英国实力衰退之后,做得也不是拉拢苏联,而是发表铁幕演说,挑动美苏争霸,试图英国从中得利,结果是美苏固然争霸了,可是苏联也因此和英国关系恶劣,美国对英国也没放松任何一点打压,两边一起把英国的殖民帝国搞解体了,而本来在二战对战后格局的规划中,英国和美苏是三家瓜分世界的,结果丘吉尔这个操作让英国就没了三分天下的资格,直接沦为美国小弟。
而假如英国拉拢苏联,至少可以保持三分天下的局面,甚至战争一开始就组建英苏联盟,保证欧亚大陆的联盟,甚至可以打败德国的同时,排斥美国的进入,这样的选择至少比现在大英帝国的解体好很多。
而现实中丘吉尔的操作是,英国赢了战争,输了帝国,所以不被选下去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