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对宋国进行的围城之战,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失败的攻坚战典型案例。
这场战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有着莫名其妙的开端,也有着让人捉摸不透的结局,尽管史学家们花了很长时间,想搞清楚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以及战争细节,只是至今还有许多谜团没能成功解开。
那么,楚庄王身为一代雄主,楚国为何两个多月却打不下宋国一座城?
楚庄王的开战借口
《东周列国志》一书曾经简单地提到过战事的起因,楚国当时正处于急需进行领地扩张的时期,若是想要称王称霸,那么就必须先把眼前最不愿意服软的大国——宋国击败,不然连自己的家门口都扫不平,就更别想让天下臣服了。
楚国虽然无比急迫地想要开战,但是古人打仗都是有所讲究的,起兵打仗可以,但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随随便便就兴起无名之师,只恐怕会被其他国家所鄙视。
楚庄王左思右想,也找不出充分的理由挑起战争,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简单实用的战术了,那就是羞辱宋国,让宋国国君先沉不住气,这样就算是打起了仗,自己也算是正当防卫。
想到这里,楚庄王想了一个非常阴损的招数,他故意派出使者前往宋国境内,而又不给使者带相关证明,要知道在那个时期,外国来使不带文书,是要被当作间谍处置的,宋国国君听闻抓到了个不带证件的楚使,顿时心中燃起怒火。
他认为楚庄王派出无证件的使者,分别没把自己的边防当回事,如果不杀鸡儆猴的话,自己的国土岂不是要成为楚国的后花园?他一怒之下,下令将楚使斩首示众。
楚王派出的使者也并非无名之辈,此人名叫申无畏,是楚国境内远近闻名的智者。申无畏早年曾经劝导楚庄王治国时期不要懈怠,国君就要有国君的样子,也不知楚王是不是因为此时而记下了仇,就特地选他前往宋国境内。
申无畏那么聪明,自然明白这次可能要有去无回,他情急之下向庄王询问,要是自己惹火了宋国人,被杀死怎么办?庄王回答,那本王一定起倾国之兵打下宋国为你报仇,申无畏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出发了。
无功而返的围城
申无畏在宋国被处死后,早有准备的楚军顷刻间便发兵伐宋,楚军主力长驱直入,逼近了宋的国都,宋国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战胜楚国,因此不断地向着晋国求援。
晋国虽然是老牌强国,但是这些年也有些衰败之势,晋景公实际上根本不敢正面对抗楚国,因此只敷衍地告诉使者自己很快就要发兵,实际上根本没有动作。
然而负责宋晋两国沟通的使者解扬,由于撤回的时候耽搁了时间,不幸被楚庄王所擒获。庄王此时正在为围城战没有取得战果而发愁,就叫手下把解扬带上来对他说:只要你去两军阵前,对着宋兵说些扰乱军心的话,我就不仅让你活命,还给你高官厚禄。
解扬起初满口答应,结果来到阵前的时候喊得却是晋国马上发病来救,让宋军再坚持一段时日,楚军必然撤军。
庄王听说之后感到好气又好笑,就命人带来解扬问道:你这人为何如此不讲信用,不兑现你我之间的承诺呢?解扬则回答:大王尽可以杀了我,以让楚国群臣看看什么叫做信义。
楚庄王被这句话给噎住了,一时不知该怎么应对,最后只得无奈地放走了解扬。
宋国军队听到了解扬的喊话之后信以为真,他们打起十二分精神继续坚持抗争,而楚王为了实现对申无畏的许诺,也只能继续围困城池,想要围到宋国人受不了为止,双方这一僵持,就是足足九个月之久,宋国国都之内已经是饿殍满地。
然而宋国军民也有着一股子不认输的心气,他们宁可易子而食,也坚决不做亡国之徒。
这时候反倒是外围的楚军的军心,先开始涣散了,楚王想打,可是很难啃下宋国坚固的城池,要是撤军的话,又会显得很没面子。
楚王最担心的还是晋国的援军,如果这时候晋国真的出兵的话,自己就是腹背受敌,可能会吃一次大亏,然而实际上晋国此时依旧在看热闹,并没有出兵相救的勇气。
这时候双方都已经撑到了极点,都在等待着对方率先崩溃,但是宋国将领元华率先坐不住了,他不忍心看这场战争害得人民受苦,就夜半时分偷偷出城,来到了楚军军营当中,要求见楚庄王会谈。
楚庄王大半夜被吵醒,听闻是宋军将领前来,感到非常吃惊,双方见面之后,元华非常坦诚地告诉楚庄王:我们城内现在已经没有一粒粮食了,大家饿得都已经开始同类相识,我之所以肯把实情告诉您,是希望您能够及时收手,早些撤军的话对我们两方都有好处,不然等到非要拼得鱼死网破的时候,后悔可就晚了。
信义为上的收尾
这一套诚恳而又软中带硬的话语点醒了楚庄王,也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可下,楚庄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也偷偷告诉元华说,自己的军营里也只剩下两日的粮食了,看在你如此诚恳的份上,我方愿意达成和约,择日便会收拾行装撤退。
楚军的这次和谈,也是在为自己着想,因为晋国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派出军队对自己的后方进行突袭。而楚军在不知道宋人虚实的情况下居然敢于直接退兵,实际上也是一次豪赌。撤军本就是一种降低士气的举动。
如果元华说了谎,宋军并没有惨到如此地步的话,一等到楚国人撤退,宋军就完全可以掩杀过来将楚军彻底击败,到时候楚庄王甚至有可能变成阶下囚。
宋国人内心也是一样在打鼓:首先楚国人如果答应要退兵的话,到底是真的撤退还是假撤,追根揭底还是楚国人自己说了算。如果假装撤退,然后突然回头杀一个回马枪的话,宋国军队可再也没有力气抵御第二次围城了。
宋国人最关心的一点就是,楚军是真的因为惧怕晋军来袭而撤退,还是在想尽办法制造陷阱,等着宋军来上钩。
在此等复杂的情况下,两方居然还能够达成协议议和,不得不说春秋时期的人们还是稍微有一些周朝遗风的。双方在会议中都拼尽全力展现自己已经是穷途末路,这在战争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一种现象。
最后为了证实对方所汇报的情况都是属实的,两国还各自悄悄派出了使者,前往对方阵地里面窥探了一番,这才罢休。
在双方都相信了彼此的说辞之后,这场荒诞的围城大战最后竟然充满戏剧性地“以信故”。楚王虽然没能信守对申无畏许下的诺言,但却对元华履行了信义。这场整个过程中都充斥着荒诞的“信义”观的战斗,最终没有任何一方成为赢家。